发热的诊断思路

临床上发热的诊断思路如何?
答:(1)首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热型、伴随症状、体征,以及目前的辅助检查等,大体上判断是感染性发热还是非感染性发热。
(2)感染性发热 可通过检测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的高低,以及多脏器功能受损等情况,再整体上判断是由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细菌、真菌或伤寒、结核、立克次体等哪类病原体感染引起。
(3)非感染性发热 C反应蛋白一般不升高,若有明确病因、生理改变或脏器损害,容易从症状体征中明确诊断;而不明原因发热,应着重排查结缔组织疾病和恶性肿瘤。
总结
(1) 临床上发热,大多是感染性发热,其次为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还有一些非调节性发热、不明原因发热。
(2) 感染性发热,多为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立克次体、结核杆菌、伤寒杆菌、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引起,患者的C反应蛋白一般会升高;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一般有相应的感染灶,血白细胞数(以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和降钙素原大多有升高;大多数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立克次体、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病原体感染,患者血白细胞数和降钙素原不升高,其中某些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等感染可诱发血小板减低,或肝肾功能损害。感染性发热,常表现出相应的伴随症状和体征、热型、转归;抗生素的选择也不相同。
(3) 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中,近年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且由于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非典型病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升高,所以非典型病原体肺感染者,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效欠佳时,首选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或多西环素等。
(4) 感染性发热,属人体自身免疫、防护性反应,体温不高或没有明显躯体不适时,只予有效抗病原体治疗。若体温较高,伴有明显头痛和肌肉酸痛时,可先用冰敷、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同时也可服用水杨酸类等非甾体消炎药,若考虑感染病原体可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或炎症介质反应时,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退热。
(5) 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或免疫反应性发热,明确诊断后,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药才能退热。
最后编辑于 2022-10-14 · 浏览 6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