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的诊断要点

双相障碍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程特点、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依据相关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而确定。密切的临床观察和病史询问,把握疾病横断面的主要症状或症状群及纵向病程特点,进行科学分析是临床诊断的可靠基础。
(一)早期正确诊断对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双相障碍从首次出现症状到被确诊平均需要7~10年以上。在美国,有69%的双相障碍患者曾被误诊,被诊断为单相抑郁最为常见,其他疾病包括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双相障碍诊断的关键是对躁狂和轻躁狂病程的识别,而在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中躁狂或轻躁狂常不典型,容易出现躁狂抑郁混合发作和烦躁不安,很容易被漏诊。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时常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常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如果不能及时准确的识别可能会加重病情。虽然在抗抑郁药能否诱发轻躁狂上还有争议,但是它对双相障碍的疗效不佳已经达成共识。而这部分没有被识别出的双相障碍在长期不合理的治疗中往往被看成难治性抑郁,大大增加了社会和个人负担。
(二)躁狂识别的困难
躁狂识别困难的常见原因包括:患者常否定或忽略躁狂症状;轻躁狂可以是愉悦的,功能保持较好,并不一定会带来痛苦感;躁狂很少被及时治疗,除非有严重的躁狂发作病史;混合发作常被误认为是激越性抑郁;破坏性症状和易激惹性被看成是异常性人格;儿童躁狂常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躁狂伴发的精神病性症状被当成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依据;物质滥用在年轻患者中常见,它所引起的躁狂更常见混合发作和烦躁而不是欣快。
(三)双相抑郁的特点
双相障碍各种类型中最易被漏诊和误诊的是双相Ⅱ型障碍。双相Ⅱ型障碍一般首次以抑郁发作为主,而且抑郁病程持续的时间和发作的次数都要远远多于轻躁狂,探索轻躁狂病史比较困难。但是双相抑郁在临床特征上有别于单相抑郁,了解这些特征可能有助于我们早期正确诊断双相障碍。
与单相抑郁比较,双相抑郁更可能具有以下特征:嗜睡或日间瞌睡;其他不典型抑郁症状,如贪食和“铅麻痹”;精神病性症状和(或)病理性自罪感;精神运动性迟滞;突然起病或病程迁延;产后抑郁;季节性症状群;情绪不稳、易激惹或阈下躁狂症状;双相障碍家族史;发作次数大于3次;精力旺盛型人格特征等。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