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没篇 10+ 分 SCI,申请国青能有戏吗?
查看病例


近日,丁香园站友 @沪上富婆 在论坛分享今年的国自然基金会评「内卷」现状,有会评专家指出,今年肿瘤方向的国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国青」)需要至少一篇 10 分以上或主流中科院一区的文章才有戏。
医学部面上项目的竞争向来非常激烈,今年连国青居然也这么内卷,引发站友热议。

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
这年头没篇 10 分代表作,申请国青能有戏吗?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与资助,给予青年科研人员高起点的科研平台和及时的经费支持,使其更容易获得同行的认可。
近年来,随着申请量的持续攀升,资助率逐年走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年科研人员的申请自信,甚至会动摇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念。
2020 年发表在《中国科学基金》上的文章《关于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效益的探讨》中指出,青年科学基金中标也很难!

图片来源:知乎
众所周知,医学科学部的国自然竞争一直都是各学科中最激烈的,又因医学学制长的特殊性,一个医学生通常要经历 5 年本科学习、2-3 年的硕士和 (或)3-5 年的博士和 (或)3 年的规范化培训,才能成为一名「基本合格」的医生,这时他们基本上就 30 周岁了。
而国青的申请有严格的年龄限制,要求男性申请人年龄不超过 35 周岁,女性放宽到 40 周岁,这就意味着,一位男医生只有 5 年的黄金年限可以申请国青。
为了抓住这「黄金 5 年」,有些同行会年年申请,不放过任何一次中标的机会。
有数据显示,国青的资助率一直在 20% 左右,第 1-2 次申请的中标率在 23.8-23.9%,第 3 次申请的中标率降至 23.3%,第 4 次降至 21.2%。
整体中标率呈现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态势,申请次数越多,获资助的概率就越低,因此希望大家好好把握第 1-2 次的申请机会。

图片来源:中国知网
会评青年基金到底看重什么?
在国青的评审过程中,有人认为文章质量和平台条件至关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

图片来源:知乎
国青相比面上而言,对 sci 的要求不算严格,只是今年各大杂志影响因子普涨,水涨则船高,加上近年来多组学和单细胞等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标书对文章影响因子的要求自然也随之拔高。
今年会评结束有的人已经得到消息,发现自己明明有 10+ 的文章,但国青还是没中,究其原因要么态度有问题,要么逻辑有问题,标书写得不行,要么已发表的高分文章和标书的关联度不大。
笔者也曾参与过几次省基金评审和某 top 医院的国自然标书撰写分享会,发现「漂亮」的标书总有一些相似点。总体来说,国自然评审更注重标书的可读性、易读性和科学性。
从个人评审经验出发,想分享如下几点细节性的经验:
① 标题
不宜太长,最好小于 20 字,给专家的第一印象要好;
② 选题和立项依据
结合临床,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评审专家里很多临床大牛,注意逻辑要清晰,故事说得好不好,逻辑主线最重要;
③ 研究基础
国青与面上不同,面上更强调课题研究的连续性,而国青则更强调要发好文章,至少要 1 篇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作,因此申请人硕博期间要侧重丰富个人简历、论文(专利)等内容。
标书里的代表作最好是近 3-5 年内发表的文章,如果近年没有相关论文发表,预实验或前期工作部分最好有 5-7 张图;
④ 参考文献
不论是面上还是国青,应尽可能引用近 5 年内的、精挑细选过的高质量文献。
此外,文章《关于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效益的探讨》中也指出近年中标的申请人的一些特点:
「平均中标年龄在 32 岁左右,男性平均年龄大于女性」
「中级及以上职称申请人的获资助率远高于初级及以下职称的申请人」
……
硕博小白如何为申请国青做准备?
会评青年基金的过程中很看中「研究基础」部分,也就是前期工作,这是医学硕博需要重点关注的。
申请基金的文章一般要求近 3-5 年内的,因此博士期间的产出对国青申请至关重要,刚毕业 1-3 年的博士仰仗读书期间积累下来的文章,在申报国青时纵然横冲直撞很多也能横扫千军。
为什么是刚毕业 1-3 年的博士呢?
理由很简单,如果毕业后 3 年内仍然不能突出重围,说明先头的本钱不足,从国青到面上等各类人才项目的申请整体上是个利滚利的过程,储备不足导致开局不利,后面要继续上台阶也会倍感吃力。
博士毕业后正式入职接受高强度临床训练,大部分人就很难有像硕博期间一样自由支配的时间进实验室沉淀,在有资格带研究生之前几乎没机会再发表实验相关论文。
几乎所有的主治、副高和正高职称的医生都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临床一线,何来高质量文章?没有代表作,何来国自然?
这种矛盾在我国每一位「临床医学科学家」身上几乎都存在。

图片来源:微博
因此,对硕士来说,应努力拜入领域大牛门下,到好的科研平台去读博;对博士而言,应侧重在专业领域认可度高的杂志上发表高质量文章。
要特别提醒的是,近年来 Frontiers 风刮得很猛,几乎人手一篇,然而这个系列的杂志在评审专家眼中并不算加分项,甚至可能是减分项。
除了基金申请,发表很多 F 系对个人长期的学术 reputation 不利,随着代表作制度的推出,堆文章真的没太大作用了。
如果在标书中能把既往零散的工作串联起来,整理成一条清晰的故事线,就能向评审专家证明申请人一直在领域内专注某一问题做系列研究,才能真正体现申请人的科研素质。
最后祝贺 2022 年获得资助的小伙伴!同时也希望没中标的小伙伴不要气馁,汲取失败经验,再接再厉,争取明年收到好消息!大家新学期论文基金两开花!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