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分享】液体到底是滴了?还是没滴?都是为解决问题,格局不同,答案自然不同

今天是有感而发,想起之前在儿科工作时的一个小小的纠纷~
患儿静滴头孢曲松,共3组液体吧,液体滴完拔针后,家属问责任护士“咋没给俺滴头孢啊?”,责任护士答“滴了啊”,责任护士又去问临床家属,临床家属答“我看到那护士来回跑了好几趟,当时也拿了液体,也问了孩子名字,至于是不是头孢,我没法确定”,百口难辩啊?回治疗室查输液袋,看签名,确实有啊,查看监控确实也从他们屋出来的啊,责任护士没招了,喊来主管护师,了解情况后,主管护师和责任护士一致告知家属,确实滴了,您可能忘记了,家属不依不饶,找护士长投诉“责任护士没给俺滴头孢,硬说滴了,咋办?”~
护士长身经百战,格局就是不一样,其实咱们都清楚,可能家属要找事了,护士长直截了当说“大婶(孩子奶奶),经过了解情况,查看监控与护士签名,我们确认是滴了,如果您还坚持认为没有滴的话,我们可以免费给您配药,给孩子再滴一瓶您认为没有滴的药物,但是如果因药物过量导致孩子病情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需要您自己来承担”,护士长还说如果因为没有静滴药物,导致孩子病情变化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提供监控和护士签字的输液袋进行维权~
听完护士长一席话,家属就好像霜打的茄子、泄了气的气球一样,“可能是我们记错了,我们不再要求打了,还是按正常来吧”~
至此,一起小小的纠纷化解了,不过责任护士也吸取了教训,特事特办,别人家输液直接核对名字,三查七对,她家的输液需要家属签名,责任护士说“干那么多年,头一次遇到这样的~”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