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医路拾遗】早复极并非都是良性,这些情况应引起重视

发布于 2022-09-13 · 浏览 3901 · 来自 Android · IP 山西山西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237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医事观察、一眼万年_连仲、fy1940 已点赞

早期复极是一种特发性心电图改变,以明显的J波和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为特征。在第四届冠心病学科交叉暨介入治疗大会(CMIT 2018)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对早复极及早复极综合征(ERS)认识的新进展做了精彩报告。



ERS传统观念的概述


1936年,Shipley和Hallaran对这种图形特征进行了描述,并认为是一种正常变异,而这一观点持续了近60年。到了50~60年代,对于ST段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细致描述。


ERS的发生率为1%~2.5%(7%~11%),常见于中青年(27.5%)男性多见(77%),运动员的发生率偏高。呈区域性分布,具有种族差异,黑人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亚洲人、拉丁美洲人和印第安人。


多数患者常无器质性心脏病征象,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患者有不典型心悸、胸闷、胸痛,部分患者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表现。


ERS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为:①J点抬高和J波形成:主要见于中、左胸导联(V3~V5),下壁导联(II、III、aVF);②ST段呈弓背向下抬高:见于中胸或左胸导联和下壁导联,抬高幅度为0.1~0.6 mV,胸导联高于肢体导联;③T波高耸:在ST段抬高的导联,T波高耸,上升缓慢,下降陡直;④运动或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时,ST段可下移或恢复正常。


img


图1 典型心电图表现


img


图2 心电图变化与动作电位的相关性


ERS的临床挑战


1. 早复极并非都是良性的


1984年,Otto首次报道了在东南亚移民中猝死病例有早复极表现后,有关早复极与特发性室颤相关的报道逐渐增加。


2000年严干新教授报道了1例29岁男性心脏性猝死幸存者。该患者心电图下壁导联和胸前V4~V6导联J波明显,ST段抬高,呈早期复极综合征图形。运动试验中,心率加快时,J波减小,ST段回降至正常,并在心脏监护中记录到室颤发作。


Haissaguerre等分析了206例特发性室颤患者,发现特发性室颤患者中31%有ERS,而对照组患者中5%有ERS。Kim分析了韩国1395例患者,60%有ERS,对照组中3.3%有ERS。


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早复极患者猝死的风险高4~10倍,35~45岁时早复极相关性猝死发生率最高。


丹麦一组纵向研究显示,心律失常死亡风险在下壁导联J波振幅为0.1 mV时增加1.4倍,为0.2 mV时增加2.9倍。


2. 恶性ERS与遗传性(家族性)相关


Saloman等1967年首次报道遗传性(家族性)ERS。据报道,遗传性ERS的发生率约占ERS的1%~3%,较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较为险恶。


1986年,林绍芳等报道六个家系23例患家族性ERS。


img


图3 张系家族ERS家族谱


3. Brugada综合征与恶性ERS相关


➤Brugada综合征伴ERS自2000年受到关注

➤Brugada综合征伴ERS有较高的发生率

➤Brugada综合征伴ERS有较高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率


img


图4 Brugada综合征伴ERS发生VF


4. 早复极诊断标准的专家共识


不能解释的室颤或多形性室速的生还者,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有≥2个连续下壁或侧壁导联J点抬高≥1 mm,可诊断ERS


心源性猝死患者,无尸检阳性结果且无既往药物服用史,生前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有≥2个连续下壁或侧壁导联J点抬高≥1 mm,可诊断ERS


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中有≥2个连续下壁或侧壁导联J点抬高≥1 mm,可诊断早复极模式


ERS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1996年,严干新和Antzelevitch等阐述了J波的细胞学基础——Ito电流的介导。


心外膜复极复极电流增强,APD穹顶完全丢失时,产生两种病理变化:①心室外膜细胞APD穹顶的丢失,引起一个透壁的电压差,表现为ST段抬高;②心室外膜非均一性复极,一部分细胞APD的穹顶会导致另一部分已经丢失穹顶的外膜细胞产生一个新的APD,即发生2相折返。


img


图5 J波与室速/室颤的关系


img


图6 参与J波形成的离子流是多种的


ERS的危险分层


表1 各种类型J波综合征的比较

img



芬兰研究(Tikkanen)入选了10864例无症状早复极患者(平均年龄44±8岁),随访30±11年。结果显示:①下侧壁ER发生率5.8%;②下壁ER与心脏性死亡风险相关(RR 1.28, P=0.03):下壁J点抬高>0.2 mV,心脏死亡风险高(RR 2.98, P<0.001),心律失常性猝死风险高(RR 2.92, P=0.01);③QTc >440 ms(男)和 460 ms(女),也会增加心脏死亡风险(RR 1.20, P=0.03)。


1. ERS高危特征


➤高度:下壁导联J波抬高>0.2 mV

➤导联:导联多,胸导+下壁,早复极图形几乎出现在全导联

➤变异:一过性J波骤然增大

➤碎裂电位:R波降支有切迹或顿挫

➤室早/室速起源:与早复极部位相同

➤心室晚电位:阳性

➤电生理检查(EP):阳性

➤病史:晕厥或猝死史(包括家族史)


2. ERS危险分层新指标:ST段形态


早复极患者伴不同形态ST段抬高时,心律失常死亡的相对危险不同,健康运动员早复极伴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者,死亡风险高,应属于恶性的心电图表现。


3. ERS危险分层新指标:J波形态


img


图7 J波


img


图8 室颤发作前QRS波终末部可见J波,随即发生多形性VT并蜕变为VF


img


图9 λ样改变时需要特别重视


4. 危险分层——种族


近期一项研究显示,ERS并不增加黑人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衰再住院率。201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ER与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无相关性(P>0.05)。


小结


ERS与特发性室颤或猝死相关,出现下列情况是需要引起重视:

➤下壁导联出现早复极表现

➤多发导联出现早复极表现,即“Globle”样早复极心电图

➤J波和ST段的变化有明显的动态改变,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J波振幅>0.2 mV,特别是骤然升高的J波或J波振幅呈现交替改变时,常常伴随着心律失常电风暴

➤ST段呈现水平或下斜样改变或呈λ样改变

➤出现极短联律间期室早,伴有“R on T”现象,这类室早常常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呈LBBB形态

➤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与早复极出现的部位相同

➤如果同时伴有QTc<340 ms或>440 ms,都会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24小时信号平均心电图显示有明显的晚电位,并且在夜间更为明显者

➤复极离散度明显增加,如Tp-Te间期或Tp-Te/QTc比值增加

@丁香通讯员

最后编辑于 2023-01-24 · 浏览 3901

33 211 4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