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评估、处理和预防
静脉炎的评估
(1) 应对血管穿刺部位、穿刺静脉及周围局部组织、患者感受进行连续评估并记录;
(2) 推荐使用静脉炎量表进行评估;
静脉炎分级标准量表

(3) 结合发生静脉炎患者的实际情况,全面评估静脉炎的风险因素,以确定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
(4) 鼓励患者或照护人员报告血管穿刺部位疼痛或不适感,当患者穿刺部位及留置导管沿静脉走行出现疼痛 / 触痛、发红、发热、肿胀、硬结、脓性渗液或者可触及条索状静脉,应考虑静脉炎。进行静脉炎评估时,推荐使用静脉炎量表,因其具备良好的效度和信度,且在临床上切实可行。一旦确认发生静脉炎,应根据患者情况及静脉炎评估等级,分析其发生原因,以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
静脉炎的风险因素包括:
①化学性风险因素。高渗溶液:药液中葡萄糖含量> 10% 或渗透压较高(> 900 mOsm/L);刺激性较大药液:例如氯化钾、异丙嗪、胺碘酮和部分抗生素;不同种类的微粒物质;导管置入前消毒液待干不充分;
②机械性风险因素。导管相对血管腔直径过大;导管固定不良或因关节活动导致导管移动;多次穿刺尝试;导管材质及硬度;
③细菌性风险因素。紧急情况下置入血管通路装置;无菌操作不严格;导管移动将皮肤上的微生物带入穿刺部位;
此外,其他相关风险因素包括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感染、癌症及免疫性疾病)、血栓高风险、静脉血管状态差、女性、下肢穿刺(除婴儿)、年龄> 60 岁。
静脉炎的处理
(1) 发生静脉炎时,应分析确定静脉炎发生的原因,针对不同原因采取适合的干预措施;
(2)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根据导管类型确定是否需要拔除导管;一旦发生静脉炎,外周短导管应立即拔除。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相应的处理或拔除导管。除透析导管外,不应在穿刺部位使用外用抗生素软膏或乳膏,因其有引起真菌感染和耐药性的风险。不应仅因发热而拔除导管,应采用临床思维判断有无其他感染或发热的非感染性原因;
(3) 应给予患肢抬高,必要时遵医嘱止痛或其他干预措施,以减轻静脉炎相关不适;多磺酸黏多糖乳膏、中药制剂、各种类型的湿性敷料如水胶体敷料,可提高静脉炎的治愈率;
静脉炎的预防
(1) 规范评估和正确识别静脉炎的风险因素,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2) 根据患者自身因素、治疗类型和风险因素,合理选择血管通路装置;
(3) 正确识别和有效应对静脉炎的风险因素可预防各类静脉炎的发生,包括:
①化学性静脉炎:对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输注药物,建议综合考虑输液时长和预期的治疗持续时间,选择中心血管通路装置;置管之前消毒液充分待干。
②机械性静脉炎:满足治疗需要的前提下,选用最小规格的导管;使用固定装置固定导管或使用夹板限制关节活动,以减少导管在穿刺部位的移动;选择聚氨酯材质的导管,利于进针时导管与血管平行;避免在弯曲部位置入导管,如肘窝区域。
③细菌性静脉炎:在导管置入、给药 / 输液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紧急条件下置入的导管应做好标记,以便及时移除并根据需要重新置管;成年人优先选择上肢穿刺,幼儿可选择上肢、下肢和头皮静脉(新生儿或婴儿)穿刺。
此外,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还有很多因素应该考虑,如输液预期时间、输液的类型和数量、静脉导管的位置、导管的大小、患者静脉的状况、患者的偏好等。
最后编辑于 2022-09-07 · 浏览 4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