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感悟 | “关键的一根木材”——记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凝血异常病人

发布于 2022-09-01 · 浏览 5638 · IP 陕西陕西

   “你见过木材拥塞吗?在基阿连山脉侧面,穿过高海拔森林的湍急河流,你可能会见到这一画面……大量刚砍伐的木材顺着水流运往下游,在一个旋涡处,一根木材卡住了,所有的木材开始彼此交错,谁也过不去。它们停下来,搅动甚至断裂,很快就堆起了一座木材山。

    伐木工人开始寻找造成拥塞的那根木材,堵住所有木材前进的罪魁祸首——或者说,那“关键的一根”。他找到了!拖拽,转动,牵拉——它掉出来,被冲走了。接着,就好像梅林的魔杖挥过,高耸的木材墙坍塌了,大堆木材顺着水流一拥而下。

    调查一桩复杂的案件,我年轻的朋友,有时就像面对拥塞的木材。我们的木材——我们的线索——急着奔向一个终点。突然,一条线索卡住了,剩下的那些仍然顽固地试图前进,很快堆成了一座山。

扮演伐木工角色的侦探出面了,他找到那“关键的一根”,哈!顽固的线索驯服了,迅速在急流中列队前进,视野开阔、明晰,奔向远处的木材厂——也就是案子的真相。

——古斯塔夫·古腾堡博士

于一九二〇年十一月二日

在斯德哥尔摩警察学校招生会上的演说

——摘自《荷兰鞋之谜》(埃勒里·奎因)


01—一个病例


   2021年2月1日,星期一,这天令我印象很深刻。因为这天是我刚刚从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调到普通病区的第一天,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小病人。


患儿女性,14岁,入院时间:2021-2-1

主诉:行走不稳4月,加重伴双上肢活动笨抽2月。

现病史:患者缘于4月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行走不稳,表现为双下肢活动不协调,无法独自骑自行车,扶栏杆尚可下梯,平地行走尚可,未予重视。此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2月前逐渐出现写字时动作变慢、字体结构松散,伴情绪易怒,无肢体麻木无力,无意识不清、四肢抽搐,无言语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至我院心身科就诊行头颅MRI提示“双侧额顶枕皮层区及双侧半卵圆中心多发病变,可疑代谢障碍性疾病,不除外炎性病变,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查”,之后至外院就诊行头颅CT提示“双侧半卵圆中心稍低密度灶,建议MR进一步检查,透明膈增宽”,行腰椎穿刺术及抽血化验检查(见下文“辅助检查”),给予营养神经等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按”颅内病变性质?”收住我病区。发病以来食欲稍差,精神休息尚可,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2年前因外伤致”左侧髌骨移位”,之后出现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利伐沙班间断抗凝1年余,近20余天未用抗凝药。1年前因“胸痛”在外院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后症状消失。2月余前因发热在外院就诊,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70g/L”,给予抗感染3天治疗后症状消失,未进一步诊治。2月前左足外伤后出现左侧足趾间破溃,定期换药,目前已结痴。患者2天前行腰穿后出现头痛,起身后加重,伴呕吐,平卧后头痛消失。否认其他既往疾病史。

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119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08/90mmHg。左足因皮肤破溃予敷料包扎,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查体:意识清楚,查体欠合作。高级认知功能未见异常,颅神经查体见双眼外展不到位(露白约3mm),四肢肌力均5级,四肢肌张力稍高;未见不自主运动;双侧指鼻试验、轮替试验及跟膝胫试验均欠协调,四肢深浅感觉均未见异常。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均活跃,双侧膝腱反射明显活跃,双侧跟腱反射亢进,无髌阵挛,双侧踝阵挛阳性,双侧Hoffmann征Rossolimo征阳性,右下肢Babinski征、Chaddock征可疑阳性(配合欠佳),右下肢0ppenheim征、Gordon征均阴性,左下肢因敷料包扎故未查。颈抵抗,颏胸4横指(配合欠佳),Kernig征、Brudzinski征阴性。

辅助检查:

① 头颅MRI(2021-01-26我院):双侧额顶枕皮层区及双侧半卵圆中心多发病变,可疑代谢障碍性疾病,不除外炎性病变,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查”。

② 头颅CT(2021-01-29外院):双侧半卵圆中心稍低密度灶,建议MR进一步检查,透明膈增宽。

③ 化验(2021-01-29外院):

(1)腰椎穿刺术:初压220mmH20,末压160mmH20,脑脊液细胞学提示:红细胞0×106/L,白细胞6×106/L,脑脊液生化:微量总蛋白:227mg/L,糖、氯化物正常,细菌涂片、真菌涂片、抗酸染色、墨汁染色均未见异常。

(2)免疫指标等化验:血常规:血红蛋白66g/L。抗核抗体谱+血管炎自身抗体五项:抗核抗体:1:3200阳性,抗Ro-52抗体阳性,pANCA阳性,MPO阴性;免疫球蛋白:IgE667IU/ml,IgA、IgG及IgM正常;补体:补体C3 49mg/dl、补体C 43mg/dl;血沉96mm/h。


综上,定位:双侧大脑半球皮质、皮质下,定性:炎性。

初步诊断:1.颅内病变待查: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疑诊);2.贫血(中度)


02—波澜起伏的治疗过程


img

住院第一天(2-1)


将患儿收住院,问病查体,常规开抽血医嘱,无特殊。这小病人的表现是小脑性共济失调,我想。患儿看起来一般情况还可以,就是贫血还挺严重,免疫指标异常明显,收住院就是要查查可能的原因了。


img

住院第二天(2-2)


因患儿在外院查血提示免疫指标有异常,因此请免疫科会诊,准备次日完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套相关抽血化验,此时,免疫科医生考虑患儿尚不除外ANCA相关性血管炎。

实际上,神经内科所遇到的免疫相关疾病也不少,但是令人在意的是,这天还遇到一个特殊情况。

检验科打电话报APTT危急值(89.6s,正常值22.7-31.8s),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84g/L,这个血红蛋白尚可以接受,但是APTT令人无法接受,实在太高了,这个指标明显升高代表着患儿有明显的出血倾向!

我在接到这个危急值电话后,立刻让护士重新抽血凝全套项目,让尽快送走、重新复查。此时,我让家属查找三四天前外院住院时是否查过血凝指标,结果发现当时的APTT同样高得惊人(95.4s),但是患者暂时没有出血表现。

img

患儿在入院前三四天的外院凝血结果,APTT 95.4s


这个APTT结果真是令人抓狂。

在向教授汇报患儿病情后,我们决定:这个患儿APTT明显升高,要输血浆改善凝血。毕竟,我们都非常担心患儿有可能出现大出血,如果真的出现这个情况,那就太糟糕了。因此,我迅速跟家属签署输血同意书,抽交叉配血,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患儿家属很配合,当即同意输血治疗。当日,我们迅速取回了新鲜冰冻血浆,准备在输血后再次复查相关指标。患儿在输血过程中出现发热,体温由正常升至37.5℃,我们观察病情后继续给予缓慢输血,在输血结束后复测体温为38.4℃,给予一般物理降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

输血后,我给患儿复查血常规,又得到了一个令人无语的结果——血红蛋白62g/L。在请示二线后,我跟家属谈了话,给患儿报了病重——不管怎样,当天两次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明显下降(2021-2-2血红蛋白:第一次84g/L,第二次62g/L,一下子掉了22g/L),不能排除有活动性出血,得赶紧申请输注红细胞。鉴于患儿还有凝血功能异常(APTT明显升高),且之前输注的新鲜冰冻血浆200ml量并不多,可能对APTT指标改善有限,于是这次我们决定再次申请输血——同时申请红细胞和血浆(悬浮红细胞2U+新鲜冰冻血浆200ml),后续根据复查结果决定是否继续输血。

由于当天我不值班,于是我跟值班医生陈医生嘱咐给患儿上了心电监护(因为担心有出血征象,所以特别注意要监测血压和心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请值班二线看患儿、必要时请值班二线和患儿家属谈话。由于目前暂时没有发现活动性出血,我嘱咐值班医生一旦发现有活动性出血征象(如突然呕血、便血或血压突然下降等),要迅速汇报值班二线并报病危,随时准备转监护室治疗;而如果患儿夜里平稳,则第二天早上复查血常规、血凝全套。

这天夜里,我接到值班医生的电话,说输血科打来电话,第二次申请的红细胞,在配血时查到Coombs试验阳性,血清检测出自身抗体,只能输注洗涤红细胞。但是,这个红细胞他们需要进行洗涤,每一步洗涤都需要患者另外掏钱,洗涤的过程可能长达3至4个小时,另外,即使洗涤完了也有可能产生免疫反应的可能,也就是“洗不干净”。

img

入院第二天,输血科血型免疫血液学检查报告


当晚值班医生在跟患儿家属沟通后,患儿家属态度非常积极,表示为了孩子愿意掏这个费用,因此对红细胞的洗涤过程就继续进行了。此外,值班医生很细心,在申请输血前咨询了血液科和输血科,两个科室都说虽然Cooms试验阳性,但是输注血浆是不影响患儿的,因此血浆可以照常输注。还好,在第二次给患儿输注血浆时,过程比较顺利,患儿未出现发热。

而输注红细胞这边就比较波折了——红细胞一直洗涤到最后,还是无法洗涤干净,所以最终还是没有给患儿输红细胞。幸亏患儿夜里比较平稳,未见有活动性出血,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一点,等待第三天早上复查血常规,看看血红蛋白复查的情况。


img

住院第三天(2-3)


患儿又复查了血红蛋白和APTT,APTT有下降趋势,血红蛋白无明显下降,这让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结合患儿外院的异常免疫指标以及Coombs试验阳性结果,目前非常倾向患儿有免疫性疾病了。我们非常忠实地执行了免疫科的会诊意见,在入院第三天的早晨抽血送了很多免疫相关的化验。这个患儿的确病情复杂,于是这天上午忙忙碌碌,整理资料,准备下午的全院大讨论。

在下午的全院大讨论中,各科教授集聚一堂,各抒己见,这时恰好有重要的化验结果出来: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1抗体明显升高!结合患者病史、体征及化验检查,免疫科贾教授考虑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明确,神经精神性狼疮不除外。

既然狼疮诊断明确,那么治疗也随之而来。我们在免疫科的指导下,给予患儿相应的免疫调节治疗。患儿在后续治疗的过程中病情非常稳定,并没有出现什么惊天动地的桥段,反而是平平静静,指标逐渐好转,跟入院前三天那令人紧张的经历比起来,竟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心情稍有放松后,我内心的疑问又浮上水面了:患儿身上一直存在一个矛盾点——血红蛋白掉得快,凝血提示APTT明显延长,给我们吓得够呛,就怕哪里有活动性出血,但是一直都没有找到证据,患儿的身上也没有出血点,也没有咯血、呕血、便血,甚至在大便里连隐血都没有,真是奇怪。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03—“关键的一根木材”


我有个疑问:会不会是疾病本身影响了血凝结果呢?

有一个小小的线索,让我把狼疮抗凝物和凝血全套指标联系了起来,那就是患儿其中的一张血凝全套的单子,如下图所示:

img

患儿的血凝全套和狼疮抗凝物在同一张化验单上


一般来说,同一个检测室的化验才有可能出在一张单子上,比如“肝功+肾功+心肌酶谱+电解质”这一套就是在生化室里进行检测。之前开化验单时,总以为狼疮抗凝物是免疫指标(毕竟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性疾病)并在免疫室检测;而血凝是凝血指标,是在血凝室检测的。但是,血凝全套和狼疮抗凝物同时出现在同一张化验单上,这说明两类指标的结果都是一个血凝检测室出的,它俩很可能有关联。毕竟,这个指标叫做狼疮抗凝物!

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文献搜索栏里打下“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凝”几个字,结果一查,还真有这样的文献。我又查了些微信的帖子,果然看到有相关病例的描述。

狼疮抗凝物(LA)是一类免疫球蛋白复合物,在体内可以与β2-糖蛋白1、凝血酶原等蛋白质结合,进而与带负电荷的磷脂形成抗磷脂复合物,抑制与磷脂相关的前列环素、蛋白C等内源性抗凝物质的功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而引起血栓。[1]

LA首先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身上被发现,是一种针对带负电荷磷脂的自身抗体,是抗磷脂抗体的一种。体外试验中LA可以结合试剂中的磷脂,引起因子激活中的磷脂缺乏,降低内源性凝血反应速度,导致APTT延长。[2]

看来,这个患儿APTT令人胆战心惊的升高是种“假象”。这个例子有点像那种EDTA相关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的例子,都是与试剂相关,而非真实的指标变化。

我对比了患儿先后几次的凝血结果和血常规结果。

img
img

注: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120-140g/L,APTT正常参考值:22.70-31.80s。


我心里有些激动。虽然我过去也在免疫科轮转过,见过不少狼疮患者,但是我并没有留意过他们的血凝指标有什么问题。在我们神经内科,也免不了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亲密接触,总会零星地遇到一些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这个患儿的情况对于我或者我的同事们而言,显然是一个崭新的情况,毕竟,来神经内科就诊的狼疮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不一定典型。因此,如果了解狼疮和异常血凝结果之间的关系,说不定在以后遇到类似的异常指标时,这种印象能够成为诊断狼疮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然后,我试着打了检验科血凝检测室的电话,专门联系了为这个小患儿做检测的颜老师,向她说明了我打电话的原因,以及我的疑问。颜老师认真又仔细,她详细听了我的问题之后,把患儿的血样仔细做了研究,特别她把血样做了不同倍数的稀释,然后对比起来:

img

2021-02-08颜老师为患儿的标本做了稀释之后,手写的标本结果对比记录

(当然,因为患儿应用了激素和丙球,所以对凝血因子全套的结果有些影响)


颜老师说:对比2-3和2-8的凝血因子全套结果,将2-8的结果稀释后(稀释至1/2及1/8)检测凝血因子并与之对比,可以看到内源性因子(VIII、IX、XI、XII)都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有所回升,基本上回到了相对正常的水平。但是,狼疮抗凝物这种抗体还是有一些异质性的,可能无法稀释成一个完全正常水平的结果。这个孩子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且输过血,血液里还有一些其他自身免疫性抗体,考虑这些抗体多少都会对凝血因子指标有干扰,所以才会导致之前的凝血指标明显异常,但这个患者的情况比较复杂,最好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以综合分析病情。

到这里,基本上能够确定了:患儿的血凝指标异常,与狼疮抗凝物等免疫复合物有关,而非患儿本身的凝血指标异常升高。

看来,“狼疮抗凝物”就是在这个病人诊治中那“关键的一根木材”!


04—随访


这个病人最终诊断为“1.脑病:狼疮性脑病(疑诊);2.系统性红斑狼疮;3.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疑诊)”。回顾一下她的既往史,估计是因为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她的下肢静脉血栓才断断续续治疗了1年,左脚破溃也反反复复、没能痊愈吧。

之后我多次对这个小病人进行了随访,从神经内科出院后,她到免疫科继续治疗狼疮,行走不稳等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也逐渐改善(此病人的小脑性共济失调考虑与狼疮有关,有兴趣的同道可查阅相关文献,目前已有相关报道)。

这个病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它也时刻提醒我自己,疑难病例尤其要关注细节,也许那“关键的一根木材”就隐藏在其中。


参考文献:

[1]乔斌, 龚卫杰, 李艳. 狼疮抗凝物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凝血功能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 41(12):4.

[2]付璐, 李洁, 董丽梅,等. 3种APTT试剂对LA的初筛价值[J]. 检验医学, 2019, 34(9):3.

颅内占位病变 (64)
脑血管炎 (4)
中度贫血 (32)
系统性红斑狼疮 (52)
狼疮性脑病 (3)
抗磷脂综合征 (12)
纠错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24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青鹊词 推荐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5638

15 33 12
同行评议 0 人评议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成功收录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成功收录
病例完整性NaN
临床实用性NaN
诊疗科学性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