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健科技牵头,共话组学与临床质谱技术的蓬勃生命力,专访多位权威专家
临床质谱技术凭借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多指标检测等优势,成为了体外诊断极富生命力的新技术和精准医疗的新方向。随着汇健科技全自动肽谱系统及微纳质谱芯片的正式推出,临床质谱迈向了2.0时代。基于质谱的组学技术,也将迎来新的变革,加速应用于癌症早筛、精准医疗等领域。组学与质谱技术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加速技术成果落地,有望改变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面貌,真正让群众获益。
近日,第二届组学及临床质谱技术应用论坛在杭州举办,大会邀请了众多临床专家、学术嘉宾出席,分享组学与临床质谱技术的未来。为进一步了解这些前沿技术的发展,深入了解组学、临床质谱技术等前沿技术会给肺癌、肠癌防治等研究领域带来哪些助力,早筛网特邀请方群教授、袁瑛教授、何强教授、高越副院长、白春学教授、梁霄教授等专家进行系列访谈,以分享各位专家的独有见解。

方群教授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方群教授在微流控芯片技术领域深耕了二十多年,对于微流控技术的应用,他表示,微流控技术具有微型化、集成化、自动化、便捷化的特点,其在临床质谱和癌症早筛、单细胞分析等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在单细胞分析领域,微流控技术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样品前处理的工具,通过在单细胞水平上对于细胞的基因转录、蛋白、代谢水平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各种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如通过肿瘤生物标志物。同时,对于临床质谱的应用,微流控技术可以快速微量地进行样品前处理,提高质谱技术的应用效率。同时,微流控技术在液体活检技术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比如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在很低的样本浓度上进行细胞检测。
“如今,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发展势头良好,这也是我们今后的研究重心,通过微流控技术去推动单细胞和组学的发展,也将大大推动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发生和发展。同时,我们也会将微流控技术应用于单细胞高通量筛选、现场检测领域,比如对于现场检测,不仅可以在社区医院应用,还可以在家庭进行各种检测,我们称之为家庭实验室,即利用普适性的通用仪器,通过不同的芯片去应用到不同的场景当中。”方群教授说道。

袁瑛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肿瘤内科主任
教育部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对于肠癌患者来讲,肠镜是确诊的金标准,但这个过程是有创的,所以依从性较低。其实很早以前,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就开始了肠癌早筛的工作,最初会进行问卷调查、大便隐血检测等,如今,随着组学技术的加入,我们发现了一些肿瘤分子标志物,并将其应用到检测手段中,提高了肠癌的筛查效率和患者筛查的依从性。”袁瑛教授在谈及组学技术在肿瘤早筛中的应用时说道。
“组学技术的应用和落地,对我们的临床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袁瑛教授说,“一是推动了肿瘤早筛早诊早治的工作进展;二是有助于我们寻找肿瘤原发部位,即肿瘤溯源;三是大大推动了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何强教授
浙江中医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中医院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党委书记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
作为肾脏病的专家,何强教授讲述了肾脏相关疾病的诊疗现状,如今,肾脏病病人其实数量很多,但知晓率却很低,只有12.8%。同时,肾脏病的症状不典型,往往出现症状时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阶段。因此,何教授强调,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抽烟者、有遗传史、早产、有长期用药史等肾脏病高危人群,需要及时地定期筛查。
谈及组学及临床质谱技术的应用,何强教授表示,通过双组学的应用,我们能够筛选出一些有效的标志物,这不仅可以用于肾脏病,还可以用于很多其他慢性病。同时,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该技术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医院进行应用,有助于对病人进行动态筛查,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

高越副院长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
高越副院长说,目前肺癌筛查主要还是通过低剂量螺旋ct的检测,但假阳性的情况仍然存在。此外,患者检测的依从性也不高,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居家无创的筛查方式,用更多种筛查形式去提高肺癌筛查效率,提高人群对于筛查的依从性,切实推动肺癌筛查的工作进展。
我们与汇健科技合作的肺癌早期无创筛查和诊断技术的临床研究”项目有近2年的时间,以构建肺癌筛查体系为目标,进行线上线下联动,通过无创采样技术实现患者依从性高、可普惠化的肺癌筛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这个筛查项目也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认可,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都较高。所以,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进行万例级真实世界研究,一步步推动肺癌筛查的工作进展,建立起肺癌筛查的生态圈。

白春学教授
上海市领军人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中山医院肺部肿瘤综合诊疗中心主任
目前我国的肺癌防治工作在不断有序推进,对于肺癌防治现状,白教授表示,从一级预防的角度出发,目前,我国烟民有3亿,被动吸烟者有4亿,而控烟是我国肺癌防治需要重点加强的一项工作。如今,美国的肺癌发病率较过去下降明显,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控烟做的比较到位。从二级预防的角度来看,就是做到早筛早诊早治。在早筛方面,从07年我就开始推动肺癌早筛,尽管许多医院和体检中心意识到早筛的重要性,但其实无论是在资源方面,还是百姓对于早筛的意识方面都是比较欠缺的。在早诊方面,筛查的假阳性一直也是困扰我们的难题,不过,如今随着各种无创筛查和其他技术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在早治方面,对于早期肺癌,其实现在已经有比较好的治疗手段,如果进行及时的治疗,患者的治愈率能够达90%以上。
谈及组学和临床质谱技术对于早筛早诊早治的应用潜力,白教授说:“我一直牵头着唾液代谢谱的工作,这种通过唾液样本的无创筛查有很多优点,简便、易行、无创,特异性也能够得到保证,同时可及性高,价格也在合理的区间。”

梁霄教授
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副主任,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
梁霄教授表示,肝癌临床上的早期诊断和检测主要是通过血清标志物、超声等手段,不过这些检测手段总体的早期诊断率没有达到理想预期,因此还需要更加高效的血清标志物。目前我们开展的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也是将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同健康人群进行检测,通过联合多组学来提高早期肝癌的诊断率。
对于质谱技术,梁教授表示,高通量质谱技术有许多优点,对样本需求量小,临床操作方便,成本较低,特异性高,可重复性高,联合多组学技术,能够提高早期筛查和检测的效率,推动早筛早诊的发展。同时,梁教授也表示,临床、技术、投资三方都应该进行联动,通过多方合作,把多种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再通过资本推动,促进临床转化,从而去解决更多的临床需求和问题。
作为一名肝胆胰外科专家,梁教授也指出,对于肝癌的预防,首先要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抽烟、喝酒、吃霉变食物等,同时也要对高危人群如乙肝患者、有肝癌遗传史的人群等进行管理,将重心从治疗转向预防。目前,我们也在做一些公益事业,如“小心肝”公益项目,联合多方机构、企业,下沉到基层医院、社区,对高危人群进行管理、科普、义诊等,推动早筛工作发展,争取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30年中肝癌早筛早诊率提高15%的目标。
临床质谱技术是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核心检测技术,在生命组学时代中,临床质谱驱动蛋白质组学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助力代谢组学多维度研究不断深入,实现了各种领域的多组学应用,展现了其独到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虽然我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过,质谱技术在我国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展,从生化检验、微生物鉴定,到代谢组学、脂质组学、蛋白组学,乃至术中应用及床旁检测等,日益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诊疗手段,也将不断推动我国精准医疗、癌症早筛等领域的发展。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