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惠然肾病治验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中医关格、水肿、癃闭、虚劳等范畴。笔者根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和长期临床验证,认为该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脾肾虚衰,浊毒瘀阻。脾虚生湿,湿久为浊,浊久生毒,久病多瘀,湿浊毒瘀,壅阻于内,是该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故而其病状为正虚邪实、本虚标实,且以标实为重。治当祛邪为先,邪去正自安。
案例一
钱某,女,58岁。
初诊:患者全身水肿伴心悸、恶心6个月余,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因心悸、水肿到当地某医院以冠心病入院治疗时发现肾功能异常,呈慢性肾功能衰竭改变,因治疗效果不佳,到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刻诊:面色暗黑不爽,眼周乌黑如熊猫眼状,全身水肿以下肢为甚,恶心呕吐频作,心悸失眠,胸闷气短,无汗,尿少,尿量24小时少于500毫升,大便干结不畅。舌象:舌质暗淡,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白厚腻,舌根烂肿。脉象:沉细、双尺脉细弱无力。查体:体温37.1摄氏度,心率72次/分,呼吸频率22次/分,血压142/88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尿蛋白(++),白细胞(+),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2×109/升,尿红细胞3.09×1012/升。
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诊断:水肿、关格。
中医辨证:脾肾阳虚,浊毒瘀阻。
治疗原则:补益脾肾,降浊排毒。
处方:口服(口服透析):藿苏饮加制大黄30克,冬瓜皮30克,大腹皮20克,当归15克,黄芪30克,丹参10克。共7剂。水煎服,每天1剂。
药浴(皮肤透析):以救肾皮肤透析液5000毫升,加热水适量,进行药浴(皮肤透析),每次1小时,每天1次~2次。
灌肠(结肠透析);以结肠透析液200毫升,做高位结肠点滴(结肠透析),每天2次。
二诊:上法治疗1周后,患者恶心呕吐消失,可进食,水肿减轻,有出汗,尿量增加,大便通畅,腻苔已化为薄白腻苔,脉细。效不更方,守方继续治疗。
三诊:治疗半年后,患者恶心呕吐消失,纳食增加,水肿消退,尿量达2000毫升,其他全身症状明显改善,舌质暗淡,苔薄白腻,舌根烂改善,脉细。效不更方,守方继续治疗。
四诊:患者症状进一步改善,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细。
五诊:症情稳定,舌脉如前。守上方并加服龟鹿益肾丸,每次服用10克,每天3次。
六诊:诸症基本消失,舌质淡红,脉细,生活可自理,能干家务活,继续用上方略有加减巩固治疗近13年,复查肾功能等指标均正常或接近正常。
按语:黑眼圈竟是肾功能衰竭先兆。该患者平时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可在退休以后发现自己的眼圈逐渐发黑。起初患者并未在意,后被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经上法治疗获效颇佳。
中医认为,五色入五脏,黑色入肾。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发病前都有不同的先兆,其中肤色的变化对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很是敏感。如皮肤灰暗发乌或暗滞不鲜,眼圈发黑,则表示病位在肾;若眼睑水肿,则上眼睑属脾,下眼睑属肾,上下均水肿,则为脾肾两虚,可为临床辨证提供重要依据。
案例二
栗某,女,49岁。
初诊:患者恶心呕吐,纳呆伴大便干,腿抽筋,皮肤瘙痒1年余。
现病史:1年前,患者出现恶心、纳呆、大便干结不畅等症状,因工作繁忙未做任何专科检查和治疗,自行服用止呕、通便、抗过敏药物,并外涂多种止痒药。这次感冒发热,病情加重,到笔者所在处就诊。患者舌质暗淡,舌苔黄腻,脉细沉,双尺脉弱,尿蛋白(±)。
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
中医诊断:关格。
中医辨证:脾肾虚衰,浊毒瘀阻,本虚标实。
治疗原则:补益脾肾,扶正降浊,活血化瘀。
处方:口服(口服透析):藿苏饮加当归10克,黄芪10克,丹参10克,制大黄30克,蝉蜕6克,乌贼骨10克,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焦三仙(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10克,甘草6克。共5剂。水煎服,每天1剂。龟鹿益肾丸6克,每天服用3次。
药浴(皮肤透析):用救肾皮肤透析液进行皮肤透析,每天1次。
灌肠(结肠透析):用肾衰灌肠液200毫升进行高位结肠透析,每天1次。
二诊:患者经过4个月的连续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嘱咐其继续以原方法继续治疗,症状逐渐好转。
按语:皮肤瘙痒竟是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先兆。笔者认为,皮肤与肾脏关系非常密切。该患者因长期皮肤瘙痒,常以皮肤过敏而口服抗过敏药物,外擦抗过敏或含激素类药膏,甚至应用一些治顽癣或牛皮癣的含有肝毒、肾毒性物质(如密陀僧、洋金华、朱砂、石灰等)的外用药物,岂不知长期大量外用,皮肤吸收的毒素量也是较大的。从而导致血肌酐增高还不知晓,竟已进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因此,笔者提醒皮肤瘙痒等皮肤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勿忘检查肾。
案例三
孙某,男,60岁。
初诊:患者恶心纳差,全身水肿伴腹胀,胸闷心慌1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出现上述症状,在当地县中医院检查肾功能异常后,经治疗仍不见改善,为寻求进一步治疗到笔者所在处就诊。患糖尿病20余年,已用胰岛素1个月,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舌苔黄厚而腻,沉细而弦。B超检查显示:双肾缩小,伴弥漫性损伤,左肾大小为96毫米×47毫米,右肾大小为93毫米×53毫米。
西医诊断: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
中医诊断:关格,水肿。
中医辨证:脾肾虚衰,浊毒瘀阻。
治疗原则:补益脾肾,扶正降浊。
处方:口服(口服透析):藿苏饮加当归10克,黄芪10克,丹参10克,焦三仙各10克,制大黄10克,乌贼骨15克,蝉蜕6克,琥珀6克,桂枝6克,猪苓10克,车前草15克,冬瓜皮15克,萆薢10克。共10剂。水煎服,每天1剂。
药浴(皮肤透析):用救肾皮肤透析液进行药浴(皮肤透析)治疗,每天1次。
灌肠(结肠透析):用肾功能衰竭结肠透析液200毫升进行高位结肠透析,每天1次。
二诊:治疗1个月后,患者水肿消失,纳食增加,恶心改善,仍身困乏力,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脉象细弦。效不更方,继续以上方治疗。
三诊:7天后,患者自觉症状均明显改善,精神转佳,继续应用原方巩固治疗,病情逐渐好转。
按语:中医药的“整体代偿疗法”使血肌酐指标下降。该患者年已花甲之年,患消渴20余年,合并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采用中医药的非透析疗法,建立合理的家庭病房后,患者长期自觉良好,食欲睡眠均佳,二便通畅。笔者认为,此乃传统的中医药通过多种途径,可提高疗效,使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建立起强大的整体代偿功能,即除肾脏以外,全身各个脏器,包括心、肝、脾、肺、胃、肠、皮肤等,都在帮助肾脏工作的共同协作功能得以体现。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