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的顽固银屑病,老中医4次治愈
患者男,37岁,初诊时间:2015年8月29日。
主诉:身上反复起红斑伴脱屑17年,复发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17年前无明显诱因周身起疹伴脱屑,当地医院诊断“寻常型银屑病”,予口服及外用药(具体不详)治疗后皮疹全部消退,此后反复发作,无明显季节性,均在当地口服及外用中药治疗。半年前皮疹复发,面积逐渐扩大,1周前蔓延周身。现症见周身泛发红斑、脱屑,咽痛咽干,纳眠可,小便黄,大便调。既往体健。家族中其大伯患有银屑病。
专科查体:躯干、四肢泛发针尖至甲盖大小红色丘疹、斑丘疹,部分皮疹融合成掌心大小红色斑块,中度浸润,其上覆盖银白色鳞屑,部分皮疹剥除鳞屑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未见明显束状发,指甲无损害。咽红,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
舌脉:舌红,中间有裂纹,苔薄黄,脉滑。
中医诊断:白疕。
辨证:血热证。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处方:生地黄15g,黄芩10g,金银花15g,连翘10g,生槐花15g,生甘草10g,牡丹皮10g,赤芍10g,菝葜10g,龙胆草10g,白茅根30g,车前草15g,鱼腥草15g,北豆根3g。
水煎服,1剂/次,分2次饭后服。
外用:芩柏软膏(黄芩末10g,黄柏末10g,白凡士林80g)20g/次,2次/天。
医嘱:忌局部搔抓刺激及热水烫洗等,饮食清淡,保持充足睡眠、心情舒畅。
二诊(2015年9月26日):患者服药后,咽痛咽干缓解,周身瘙痒,夜间明显,小便可,大便略干,1~2日一行。无新发疹,原有疹变薄,颜色变淡,面积扩大。舌红,舌中间有裂纹,苔薄黄,脉滑。咽红,双侧扁桃体不大。前方调整为槐花10g,金银花10g,加白鲜皮10g以疏风止痒,加熟大黄、枳壳行气通便。
三诊(2015年10月24日):患者服上方,无咽干咽痛,瘙痒缓解,大便通畅,自觉无不适。部分皮疹消退,余皮疹呈淡红斑,浸润不明显,其上细碎银白色鳞屑。舌淡红,苔薄白,脉滑。上方去龙胆草、黄芩、车前草、鱼腥草、北豆根防过用寒凉伤脾胃,去熟大黄、枳壳,加鸡血藤15g,丹参15g,当归10g养血活血,土茯苓15g解毒。
四诊(2015年11月21日):无明显不适,周身皮疹基本全部消退,见淡褐色色素沉着斑。舌淡红,苔薄白,脉滑。予土槐饮(土茯苓、生槐花各30g,生甘草9g)煎水代茶饮。
按语:综合古代各位医家的观点,陈美教授认为,银屑病的辨证论治应注重从“血”论治,与肝、心、脾胃、肺、肾等脏腑有关,内有血热,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在此基础上,陈美教授自拟治疗银屑病基础方:生地黄10g,牡丹皮10g,赤芍10g,黄芩10g,金银花10g,连翘10g,生槐花10g,生甘草10g。
本患者属于寻常型银屑病,病史较长,复发加重1周,综观舌、脉、症,中医辨证为血热证。患者中青年男性,素体血热,复因不当药浴外在毒邪刺激,客于肌肤,导致血溢脉外,发于肌肤,故出现红斑;血热生风化燥,则干燥白色鳞屑层层叠出;热盛循经上扰,故咽干,灼伤肺络,故咽痛;热盛津液不能下输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黄;热盛伤阴,故出现舌有裂纹。
方中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养阴;金银花、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生槐花、黄芩“泻大肠以清肺金”,清泄大肠热给邪以出路,引邪从大肠而解;新发疹较多,加龙胆草配黄芩清肝胆火;白茅根性味甘寒,归肺、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配伍车前草使热从小便去;咽干咽痛,加入鱼腥草、北豆根解毒利咽。
二诊时无新发疹,皮疹稳定,对症用药,通腑泄热。三诊皮疹处于消退阶段,热渐去,津伤血燥,故调整治疗原则为养血活血,凉血解毒,方中去寒凉药,加养血润燥之品。四诊皮疹消退后,则以土槐饮代茶饮后期巩固疗效。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选自《赵炳南流派银屑病临证集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苍 陈维文 刘昱旻主编)。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