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的诊断是否有些泛滥了?

一位女孩,初三,父母早年离异。她跟父亲住温岭,母亲在黄岩。2年前她因冲动、自残、情绪难以管理,曾在某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诊断“双相障碍”/“心境障碍”,服用多种药物治疗,但效果不好,为此休学一年。
复学后不到1个月又因为自残而准备去住院治疗。经人介绍而到我这里接受正念禅疗。当时服用的药物是:奥氮平10mg、阿立哌唑5mg,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0mg,丙戊酸钠1.0g。据家人反映,该女孩平时情绪尚好,一遇到事情就爆发而不可收拾,比较自我为中心,药物似乎没有帮助。经过8次正念禅疗之后,该女孩学会了情绪管理,寒假参加打工还赚了2000元钱,给父亲买了个手机,跟家人关系处得尚好,并已经停完了药物。
这个暑假,她位在母亲那里。相处不错。以前她的母亲都因为孩子的情绪问题而不敢交男友或者相处不久就分手,该孩子的确对母亲交男友现象反应激烈。这一次他们彼此相处愉快。她的父亲曾经因为赌博而亏钱(这也是离婚的原因),现在也已经改变了生活习惯,有三次的治疗时间是父亲陪同来临海的。
今天,她跟母亲一起来就诊,发现其原来因为服药所增加的30斤体重降回去了,我治疗结束后开玩笑地说:“你从摔跤高手回到了柔弱的姑娘了啊!”,她们母女很开心地跟我笑笑。
回顾了一下,我觉得“双相障碍”的滥诊断现象有些严重了,精神科药物也有被滥用现象,许多青少年的情绪管理问题的危害很多时候被夸大了。只要遇到脾气大、自残现象,很多医生就会考虑“双相障碍”而用抗精神病药和情绪稳定剂治疗,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更多跟家庭、学业等环境因素有关,许多时候他们更需要的是心理治疗,去学习如何去管理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