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神经型布氏杆菌(NB)

前几天收了一个布氏杆菌病,具体见病例分享|脑脊液蛋白高到测不出,这是?
现在整理一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相关知识。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感染宿主引发的多系统受累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传染源为病畜,人体因接触病畜或食用病畜未经消毒的乳制品、肉制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粘膜传播。男性患者更多见,临床表现多样,如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布氏杆菌累及脑脊膜,通过侵及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或内皮细胞,释放内毒素及炎性因子直接或间接损伤神经组织。进一步研究证实,感染布氏杆菌的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能够抵抗凋亡,延长受累细胞的生存时限,从而增加神经系统感染机会。
布氏杆菌感染神经系统的病理损害基础包括炎性脱髓鞘和血管性损害。NB多损害周围神经系统,包括颅神经损害。 中枢受累的发生率约为5%~7%。中枢神经系统多累及脑脊髓膜、脑实质出现脑膜炎、脑膜脑炎或脑脊髓膜炎,还可表现为血管性病变、脊髓炎、脑脓肿等。布氏杆菌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血管引起脑血管病,发生率约为3.2%,其机制推测与小血管炎性病变相关。 此外,感染急性期还有头痛、背痛、失眠、肌肉无力等症状和不同程度的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颅神经损害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依次为Ⅷ、Ⅵ、Ⅵ对颅神经,其机制可能为感染后释放的内毒素引起血管性痉挛,从而导致神经组织缺血。
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布氏杆菌病患者的脑脊液改变与临床表现同样不具特异性,且随病情变化而波动:早期类似病毒性脑膜炎,蛋白和细胞可轻度升高,糖和氯水平正常,后期可类似于结核性脑膜炎,出现颅压增高,白细胞增多,以多核细胞为主,糖、氯降低等表现。脑脊液变化与症状改善无相关性,因此,脑脊液不能作为治疗疗效的评估指标。
神经影像学检查对NB缺乏特异性诊断表现,可辅助鉴别。 NB包括以下4种影像表现:无明显异常、炎性改变、白质病变及血管性损害,其中炎性改变可表现为肉芽肿形成,脑脊髓膜或神经根强化。颅内炎性病灶早期可表现为边缘模糊的长T 2 信号,后期病灶中心坏死区为长T 2 信号,DWI弥散受限。增强扫描中央坏死区明显强化,也可见部分脑膜强化。血管性病变的机制可能为以下两种:心内膜炎,赘生物脱落造成栓塞,导致出血转化、血管炎,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微出血或静脉系血栓等。

布氏杆菌主要在网状内皮细胞的细胞内生存繁殖,因此治疗布氏杆菌病,应选择能渗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和细胞内的抗生素。目前国内外多以利福平和多西环素为基础用药,联合氨基糖苷类、头孢三嗪或喹诺酮类之一,3种抗生素联合治疗。也有以多西环素、利福平和复方磺胺甲恶唑3种药物联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报道。糖皮质激素虽然可能影响氨基糖甙类抗菌素进入脑脊液,增强病原体在脑脊液的存活能力,但其能减轻炎症反应,恢复血脑屏障通透性,临床可推荐用于脑膜炎、骨髓炎、心内膜炎及重症感染患者 。多数NB患者预后良好,复发风险约5%~10% ,亦可能残留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
最后编辑于 2023-12-13 · 浏览 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