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房颤的处理,专家为你划重点!
急性房颤(发作)是指首次诊断的房颤、阵发性房颤发作期,以及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发生快速心室率和/症状明显加重的时期。急性房颤发作严重影响着患者健康与生存质量,还会引起症状加重、心室率加快以及多种并发症,需紧急处理。围绕急性房颤的处理策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作了详细分享。
划重点:
• 节律控制是一种选择性措施;
• 药物的选择基于个体化基础,根据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
• 心室率控制是房颤患者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 多数患者可采用<110次/分的宽松起始目标心率;
• 症状明显的患者,需要达到严格的心室率控制;
• 围复律期及心室率控制均需及时和合适的抗凝治疗;
• 急性期选择静脉制剂,长期窦律维持药物选择更加关注安全性。
房颤的急诊处理策略
房颤的急诊处理是相对复杂的:需要依据房颤时伴发症状的轻重、生命体征的稳定与否、持续的时间长短及伴发的基础疾病不同进行个体化治疗。
紧急电复律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房颤的首选。心室率控制可作为症状较重、有自发复律可能性患者的初始治疗,对有明显症状的房颤,可以考虑先控制心室率以缓解症状。

图1 房颤的急诊处理
紧急电复律的指征为: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首选电复律;
• 严重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患者,应即刻同步直流电复律;
• 房颤伴预激综合征快心室率(>200bpm,尤其是>250bpm);
• 心室率控制不佳或症状特别明显的阵发性房颤。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治疗包括节律控制、控制心室率以及抗凝。
节律控制
什么样的房颤应该转复?什么时间转复?转复时的抗凝问题?怎样转复?
1.什么样的患者选择节律控制?
节律控制在下列患者可作为首选: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
(2)房颤伴预激综合征快心室率(>200bpm,尤其是>250bpm);
(3)房颤相关症状明显是节律控制最强指征;
(4)伴有新发的充血性心衰及心动过速心肌病;
(5)首次发作的房颤;
(6)年轻患者;
(7)患者意愿;
(8)继发于其他可纠正/治疗的因素。
2.什么时间转复?
基于心房重构的发生机制,房颤转复存在“时间窗”。房颤发作,即开始电重构,电重构是可逆的。几月后的结构重构不完全可逆,所以应尽量在心房发生使房颤易于维持的结构重构之前转复窦律。房颤持续时间大于48h,心房内有可能有血栓形成。早转复,更易成功,更易维持窦性心律。
转复窦律是否越早越好呢?研究显示,转复窦律过早(极早期复律)可能效果不佳。极早期转复房颤,复发率较高可能与自主神经有关。自主神经状态改变是房颤的触发因素,这种改变在房颤开始发作的前几个小时内持续存在,若在此时段进行转复,可能导致房颤容易复发。
转复的最佳时间点目前尚无定论,似乎应在房颤发作后的数个小时(12h)或数天后(48h)进行转复。阵发性房颤或首次发作的房颤,24h内自行复律较多。房颤发作持续48h以上,需要抗凝3周后才能转复。不推荐发作即刻进行复律,可以采取“等等看”策略,在抗凝治疗前提下,房颤发作24h-48h可以进行复律。
3.转复前后怎样抗凝?
电复律前即刻先给予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抗凝,然后再电复律;紧急情况下先电复律,后立即抗凝。
药物复律患者,房颤持续≥24h,应开始抗凝(低分子肝素、NOAC),为复律选择留下更大空间;同时,24h后房颤自行复律的几率明显下降。
房颤持续时间≥48小时,不能立即复律,需要有效抗凝3周后,或行食道超声排除心房血栓后,可复律治疗。
4.怎样转复?
药物复律是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首选,转复率达到30%-83%;电复律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首选,转复率达到90%。药物复律与电复律的区别详见表1。

表1 药物复律与电复律
电复律的注意事项包括:
•电复律相关的心律失常:在同步电复律时,室速或室颤较少见,但在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地高辛中毒、或非同步电复律时,发生风险增加。
•电复律前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提高短期及长期的复律成功率,例如胺碘酮、普罗帕酮、伊布利特、索他洛尔等。
•电转复禁忌证包括洋地黄中毒和严重的低钾血症。

表2 转复房颤药物选择
不同药物的转复率存在差异。

表3 药物转复率

图2 近期发生房颤的转律
药物转复窦律需要一定时间:
•多项研究显示:静脉应用胺碘酮8h以上才表现出优于安慰剂的效果,有的研究显示甚至需要24h以上才能转复。
•普罗帕酮适用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预激合并房颤者),口服2-6h起效,静脉注射后0.5-2h起效;禁用于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者。
•伊布利特平均转复时间<30min;有发生TdP风险,需要心电监护。
•维纳卡兰转复时间30-60min,有明显心功能不全者不能用。
•由于转复房颤需要一定的时间,考虑转复时间为房颤发作24h和48h。

图3 房颤急诊处理的两个时间点
心室率控制
心室率控制是房颤患者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心室率控制可改善症状,使部分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药物控制心室率的成功率在80%左右。
心室率控制可作为急性发作房颤的初始治疗策略:
•新发房颤、持续时间>48h或不明;
•永久性房颤;
•合并冠心病;
•抗心律失常药物禁忌;
•老年患者(年龄>65岁);
•不适合复律:如结构性心脏病已不考虑长期维持窦律,既往复律失败等情况。
房颤控制室率的药物选择:
•β受体阻滞剂:例如比索洛尔、美托洛尔、艾司洛尔,适用于交感兴奋、围手术期、感染及发热等情况;
•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例如地尔硫䓬、维拉帕米,适用于交感神经占优势、肺心病、哮喘、围手术危重急症、无心功能不全等情况;
•洋地黄类:例如西地兰、地高辛,适用于心功能不全、控制静息和睡眠时房颤心室率;
•胺碘酮:适用于存在明显的心功能不全,其他药物效果不佳时。

图4 急性心室率控制流程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