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两种经脉循行模式解析

•《内经》经脉循行涉及上行性循行模式和十二经循环模式两种。从理论构建的完整性而言,两种模式无疑都是必要的,否则无法形成源自先天、补养于后天的生命生存方式。但二者的理论与临床价值有所差异。
•从人体重要类穴皆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且同类腧穴,无论阴经阳经,其发挥的作用具有相同或相近性来看,上行性循环模式在临床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经脉之气循行的基本模式。
在《黄帝内经》中,关于经脉循行涉及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灵枢·本输》等论述的自四肢末端向胸腹、头面循行的模式,一般称之为“向心性循行”;一种是《灵枢·经脉》等论述的十二经阴阳交替、流注的模式,一般称之为“十二经循环”。对于这两种循行模式,多侧重从经脉理论形成时间的顺序来解释,认为向心性循行是经脉理论形成早期的产物,而十二经循环则是经脉理论形成后期、更为成熟与完善的产物,与经脉辨证具有更契合的关联性。因此,历代医家多重十二经循环模式,而向心性循行模式则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同时,历代文献皆缺乏对《内经》两种经脉循行模式共存的深层涵义的解读。
经脉的向心性循行模式,更恰当的表述应是“上行性循行模式”,不仅在《内经》诸多关于经脉理论的重要篇章,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本输》《灵枢·根结》《灵枢·卫气》等皆有详细阐述,而且在此循行模式下形成的五腧穴、十二原穴、下合穴等理论,皆在临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远为十二经循环模式所不及。故简单地以其为经脉理论形成早期之产物来定位显然是不妥的。
从理论构建的完整性而言,两种模式无疑都是必要的,否则无法形成源自先天、补养于后天的生命生存方式。但二者的理论与临床价值,却应有所差异。从《内经》各篇表述内容来看,十二经循环模式在经脉理论上的完美性是显而易见的,亦具有一定临床意义。《灵枢·终始》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的迎随补泻法,应是按照十二经循环灌注的方向进行;其后文之“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的论述,皆表明十二经所行水谷精气亦在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人体重要类穴,如五腧穴、八脉交会穴、十二原穴、下合穴等皆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且同类腧穴,无论阴经、阳经,其发挥的作用具有相同或相近性来看,上行性循环模式无疑在临床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是经脉之气循行的基本模式。因此,后世以十二经循环流注作为经脉运行的基本模式是否妥当,需要进一步反思。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