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期)透析故事之《此“路”不通,另辟蹊径》



微信公众号: “陈医生谈肾内”
作者:科普chen医生
患者女性,30多岁,维持性血液透析7月余,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初始透析通路为右颈内TCC,当时在外院评估双上肢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由外院转入我院透析,一直使用长期导管至今。

话说患者从长期导管使用后第5~6次起,反复导管抽吸不畅,功能不良,机器报警,反复尿激酶导管溶栓,也曾拍胸部DR片判断导管尖端位置也可以,此后就尿激酶也就成了导管日常,尿激酶现在的费用又很昂贵(话说还是由健康人尿液提取变的蛋白水解酶,也可通过培养人肾细胞的方法获取)

考虑患者30多岁,还很年轻,但患者的体型略胖,双上肢通俗的话就是“胖乎乎”,看不到也摸不到血管,考虑外院已评估血管很细,就曾建议患者行导管中心静脉造影,评估导管情况,必要时原位更换导管。但患者家里确实困难,就每次尿激酶凑合着,慢慢的也就用到了现在,钱不少花,问题一直存在。
庆幸的是数月前的某天用超声看了下她的血管,确实是细,但是还是有做瘘的希望,就和患者沟通,目前导管反复不畅,毕竟年轻,同时为避免长期导管使用时间过长所致中心静脉狭窄,就让她没事的时候撸铁,锻炼锻炼上肢,随后可以尝试做个内瘘,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相比眼下状况无论是从换管的花费还是以后中心静脉的预期,都值得尝试。

大概俩月前评估血管后做了内瘘,因为血管细,术式选择为左前臂桡动脉—头静脉的侧侧吻合,庆幸的是术后震颤还可以,告知加强内瘘侧肢体锻炼,促进内瘘成熟,患者也很喜悦。
内瘘术后1月,发现她的内瘘震颤往手背方向增强,同时超声评估发现吻合口近心端头静脉严重狭窄,告知靠锻炼狭窄很难解除,建议行内瘘造影,可球囊扩张辅助促成熟,但患者因为家庭困难,暂拒绝上述措施,告知自己会回家加强锻炼。。。
内瘘术后2月,再次评估,内瘘震颤往手背传导更加明显,复查彩超评估发现,吻合口近心端头静脉严重狭窄,基本看不到管腔,彩色多普勒无法判断是否有血流,能量多普勒下可见管腔有血流通过,狭窄内径约0.4~0.5mm,血流反向朝手背走形,像过山车一样,由头静脉远心端和贵要静脉汇合后后管腔逐渐变粗,再次回到近心端,主要靠贵要静脉回流,到肘窝处把上臂头静脉充盈起来,很幸运,测了内瘘流量580ml/min。目前反复的导管功能不良,家属也承受不了,下定决心这次准备介入治疗处理内瘘。。。


告之目前狭窄重,开通可能性不大,术中会先造影,评估整体内瘘血管情况,
从桡动脉远端入路,左上肢内瘘造影如下:



图中画圈区域可见吻合口近心端头静血管不显影,术中病变段导丝无法通过

阻断吻合口远心端头静脉流出道后,近心端狭窄头静脉未显影,可见吻合口及桡动脉近心端显影,动脉看着不错

上臂贵要和上臂头静脉显影

中心静脉显影
患者家庭困难,不愿前往上级医院,且拒绝进一步的内瘘开放手术处理措施

有了整体造影的结果,近心端有狭窄,此“路”不通,但患者家庭又很难,不愿进一步折腾,那就另辟蹊径,结合目前已知的通路情况,为她规划一条新路线。目前内瘘流量可,前臂血管内径均达标,但距皮深度深,遂考虑超声引导下规划穿刺点

同时初次启用采用超声引导下套管针穿刺,如下:

超声引导下顺利穿刺,下图为第2次上机,静脉穿刺点周围有皮肤淤青 ,考虑与第一次下机后没有按压好所致。

上机后血流量200ml/分,静脉压60-70,透析过程顺利

两次后拔除原有长期导管

今天第4次上机,血流量220ml/min,静脉压60左右,均使用套管针超声引导下顺利穿刺,透析过程顺利

计划超声引导下套管针穿刺血液透析6次,这样就拥有了12个规律的穿刺针眼。
近期病人的心情也明显变好了,感慨终自己于摆脱了这根纠结的导管,我说你可以吃点好的庆祝一下,她苦恼的说不敢吃肉,怕滤器堵。。。
血液透析离不开血管通路,血管通路的目的是为了病人可以顺利透析,生活很现实,有些病人确实很困难,“弯曲的道路”只要通畅,在不能选择其他更理想的通路时,结合不同病人的实际情况,个体化的为病人解决透析通路问题。。。

最后编辑于 2022-08-30 · 浏览 4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