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6点,让类风湿关节炎变得好控制
经常遇见病情难以控制的类风湿关节炎病友,关节持续肿痛,炎症指标持续升高,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持续保持高滴度,自我总体评价较差。
明明持续用药,为何病情还难以控制呢?
总结6点建议,原因附上,助病情更好控制。
作者:王小冬 丽水市人民医院
首发来源:看风湿
建议1:逐步减少吸烟,直至停止吸烟
吸烟增加形成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其促进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及类风湿因子的产生。
吸烟还会降低甲氨蝶呤、来氟米特及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抗风湿药物的疗效,引起治疗无效的可能性增加,表现为关节肿痛难以控制,炎症指标持续升高,病情处于持续活动状态。
建议2:结合饮食、运动,保持理想体重
过度肥胖时,体脂含量增加,脂肪组织作为炎症细胞因子的来源,导致身体处于持续炎症状态,关节肿痛症状更明显,炎症指标和疾病活动度更高。
对于不按体重计算药物用量的抗风湿药物而言,肥胖者用药剂量相对不足,从而导致疗效不足。
另外,超重增加关节负荷,导致关节损伤和疼痛机会增加;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肝胆疾病的发生,减少抗风湿药物选择机会,也影响了治疗。
建议3:识别和治疗并发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长期慢性炎症性疾病,容易合并纤维肌痛综合征(点我深入了解),出现神经敏化,加重疲劳、乏力及关节疼痛、僵硬症状,误以为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未得到控制。
类风湿关节炎好发年龄与骨关节炎(骨关节退行性改变)重叠。骨关节炎会引起手、膝和足趾等关节疼痛、僵硬及活动受限,不易与类风湿关节炎鉴别。
在全身性炎症状态、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及肢体活动受限等因素的综合下,类风湿关节炎出现全身性的骨质丢失,即骨质疏松,引起全身乏力、弥漫性骨痛等,也容易误以为类风湿关节炎所致。
建议4:一经诊断,立即启动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早期,因为滑膜炎症引起关节肿胀、疼痛,但并没有出现关节软骨和骨实质破坏,关节间隙也基本正常。
这个时期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最佳时期,是逆转病情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启动积极而规范的抗风湿治疗,可使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完全缓解,有效阻止关节破坏,并可防止疾病对身体造成更多的伤害。
建议5:正确用药,避免治疗不足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用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减轻关节炎症、缓解关节疼痛,但不减少类风湿关节炎对关节的长期破坏。
糖皮质激素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可迅速改善关节肿痛、僵硬症状,但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较多副作用。
改善病情药物,包括传统类、生物靶向类、化学合成靶向类等,可部分阻断免疫系统对人体关节、肺脏、血液系统或肾脏等健康组织脏器的错误攻击,显著减轻关节炎症,减少或预防关节损伤,保护关节结构和功能。
如果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虽可短期缓解关节肿痛和僵硬,但终不能发挥稳定病情的作用。
使用了抗风湿改善病情药物,但药物剂量不足或者未根据病情需要行联合用药,导致治疗强度不足,病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需要注意的是,抗风湿改善病情药物往往需要经过数周或数月才能达到最大疗效,因此应该避免在起效前换药。
另外,生物靶向抗风湿药物结构复杂,蛋白稳定性差,常需要静置,并避光保存在2~8℃环境下以保持生物稳定性,为保障药物安全性和临床疗效需规范的储存和运输。
建议6:规范随访,动态评估,争取达标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初期需要每个月一次的复诊,病情许可情况下再逐步延长复诊评估间隔,但至少3个月一次。每次根据评估结果,逐步调整治疗方案,以争取在治疗6个月内达到疾病临床缓解,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躯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在评估疗效同时,还需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果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因严重不良反应导致停药,延误治疗。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8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