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监测及合理用药在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周义 高血压大夫 2020-05-20 21:2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周义 务川县人民医院
主治医师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我国成年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最新调查数据显示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已成为危害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不理想,影响血压控制率的因素众多,主要的原因有未进行血压监测,临床治疗不规范等等。因此,总结了这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分享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
规范血压监测是评估血压达标的前提
01血压测量
血压测量是评估血压水平、诊断高血压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测量方式有诊室血压、家庭自测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诊室血压:目前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的主要依据。
家庭自测血压:作为患者自我管理血压的主要手段,也常用于鉴别白大衣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诊断白大衣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和单纯夜间高血压,以及评估降压疗效等。
02血压测量规范
诊室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由医护人员进行测量和佩戴,血压测量相对规范,但是家庭血压由患者自己测量或者是家人协助测量,如果操作不规范,会导致测量血压不准确,所以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指导患者规范的进行家庭血压监测。
对血压波动大的高血压患者,建议每天早上和晚上测量血压,早上最好是在起床后,服降压药前(6:00-8:00),晚上在睡前测量(18:00-20:00),每次测量2~3遍,取平均值记录。需要注意的是有焦虑、抑郁的患者不主张频繁测量血压。频繁测量血压会增加心理焦虑或抑郁,甚至血压升高。
二
分析血压波动大的原因
根据患者的血压监测的情况,分析患者血压波动大的原因,及时的干预和调整降压方案,做到血压平稳达标。导致血压波动大的常见原因有:
1、未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
2、用药不合理或者用药不规律;
3、气候变化;
4、其他疾病:如痛风急性发作、肾结石、腰椎间盘突出、牙痛等;
5、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
6、继发性高血压。
三
科学合理用药是血压达标的根本
1、在准确诊断、充分评估病情及危险性的基础上,根据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及药物经济学等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2、一种降压药单独使用,其降压幅度为收缩压10-20mmHg和或舒张压5-10mmHg。
3、若两类不同性质的降压药物联合使用,降压效果是其效价之和,记为“1+1=2”。
4、如果同一类降压药剂量加倍,降压效果只增加20%。
5、对靶器官的保护方面,联合用药效果>单药大剂量。
6、对心脑肾的保护强调剂量要足够。
四
什么情况下需要联合
1、血压≥160/100mmHg或者降压目标收缩压大于2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10mmHg的高危人群。
2、单用一种降压效果不好,需要大剂量使用。
3、往往初始治疗即需要应用两种降压药物。
五
降压过程注意事项
1.注意药物半衰期
长效药:氨氯地平、非洛地平、替米沙坦、培哚普利;一天一次;
温馨提示:氨氯地平半衰期长,要3天才降压。故:替换CCB药物,尤其初次加用此药时候注意患者血压情况,必要时需要与CCB类降压药物同服3天才停其他CCB类降压药物。
中效药:马来酸依那普利片、硝苯地平缓释片 一天2次,第一次早上起床第一时间口服;第二次下午5点钟前。或者根据动态血压变化规律用药;
短效药:卡托普利片、硝苯地平片 一天3次。
2.注意降压药物剂型、成分及副作用特点
控释降压药物不能掰开使用,掰开会破坏降压药物的分子结构,影响降压效果。使用复方降压药物注意其成分、副作用特点。
3.降压药物反应
如果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需要高血压专科评估。
如果使用RAAS降压药物,血压降压幅度大,警惕肾动脉狭窄;
如果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压不降,反而升高,警惕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参考内容]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
[科学审核]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高血压科 马文君主任
[免责声明]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患者用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图来源于创客贴正版图库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