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脏器创伤破裂之肝脏肝脏创伤破裂(hepatic traumatic rupture)介入治疗


一、历史和发展
肝在腹部钝伤中最容易受到损伤,肝脏创伤在各种腹部创伤中约占15%,在穿通伤中也很常见,活检及其它侵入性操作也能导致医源性肝损伤。目前,肝脏创伤破裂的死亡率达13%~17%,出血性休克是常见死因。导管介入肝动脉造影栓塞是一种止血的治疗方法,被提出作为处理肝外伤的止血疗法仅有20余年历史,1976年Cho等实验表明肝动脉可被安全地栓塞,从而使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由于肝脏受肝动脉及门静脉的双重血供,即使行半肝栓塞,亦不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或衰竭。本法在临床上的成功应用奠定了其作为肝脏创伤出血病人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的地位。尤其对包膜下血肿活动性出血及胆道出血治疗有效,但对静脉系统失血者疗效不佳。Karp于1983年提出肝外伤后能自身修复,虽然肝脏创伤破裂仍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对肝脏创伤认识的深入和检测手段的日益完善,肝脏创伤的非手术治疗率有了明显提高。作为治疗方法的之一的微创手术,包括腹腔镜探查和肝动脉栓塞止血。腹腔镜探查具有创伤小、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清除积血及对表浅损伤进行电凝等优点,但腹腔镜对治疗深度裂伤及严重肝破裂尚有一定困难。1997年Hgiwara等提出经皮血管造影栓塞术治疗肝外伤术后早期活动性动脉出血有良好疗效。肝动脉栓塞用于治疗肝外伤出血及肝破裂术后再出血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80%~90%的肝外伤出血病人都采用肝动脉栓塞术,避免了手术造成的再次创伤,而且疗效显著。
肝脏创伤破裂治疗措施有三种,一为外科剖腹术,由于失血性休克是肝外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当肝外伤后有休克症状,在短期内输血500~1000 ml后血压仍不好转时,应在抗休克的同时进行剖腹探查手术。二为非手术治疗,可避免不必要和不适当的手术干预所致的并发症。另一种重要方法就是上述的导管介入肝动脉造影栓塞术,应用该方法治疗,不需开腹和麻醉,止血效果明显,尽可能避免了外科手术,不影响肝脏的门脉供血,对肝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