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 脏腑辨证
查看病例

脏腑辨证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辨证法则,是辨证施治的基础。多用于内伤杂病。它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辨别脏腑病位及脏腑阴阳、虚实、寒热等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的辨证法则分列数种,但最后都要落实在脏腑的病变上,即证候的准确定位。八纲辨证是辨证的总纲领,用于分析、归纳。如果要进一步分析疾病的具体病理变化,就必须落实到具体脏腑上来,只有用脏腑辨证的方法才能最后解决。
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藏”(化生、贮藏气、血、精、津液)。六腑其主要功能是“泄”(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排泄糟粕)。此外,将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称为奇恒之腑,因其形同于腑,功同于脏,故有其特殊性。其中胆,有一般腑“泻而不藏”的共性,故为 六腑之一,但其排泄的胆汁,并非糟粕,这又与一般腑有所不同,故胆又属于“奇恒之腑”。
五脏六腑其生理功能均有所属,无论外感或者内伤原因,必然造成功脏腑能失常。五脏之病,以“心”为例——当患者出现心慌、胸闷气短、面色淡白,脉虚或结代,基本断定这是心的一组证侯。如果是心气虚,则还有神疲乏力,活动后症状加重;如果是心阳虚,还有畏寒肢冷、舌淡胖等症状;心血虚则会出现失眠多梦、头晕眼花、面色萎黄。六腑之病以“胃”为例——胃脘灼痛,消谷善饥(强烈的饥饿感),返酸、口渴、喜冷饮,或有口臭,牙龈肿痛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这一组症状为胃热证。但是脏腑辨证不是简单的叠加,要四诊参合,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以上举例说的是单独赃(心)病和单独腑(胃)病的临证表现。其实多的时候遇到的是脏腑兼证:就是疾病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脏腑,如心、脾两虚证:心慌、健忘,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既有心血虚的症状,又有脾气虚弱的症状。其它如常见的,肝脾不和、脾肾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都属于脏腑兼证。如此看来,脏腑辨证像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将诸多症状联接起来,从而获得正确的诊断结果,继以准确处方,最后获得满意的疗效。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