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SP文献阅读:双相型鳞状腺泡状肾细胞癌
2022/7/24
Biphasic Squamoid Alveolar Renal Cell Carcinoma: A Distinctive Subtype of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双相型鳞状腺泡状肾细胞癌,Biphasic Squamoid Alveolar Renal Cell Carcinoma,BSARCC
临床特征:
男:女=11:10
年龄:53-79(平均年龄61.75)
随访结果(14例,随访时间1-96个月):
AWD:2/14,其一失随访
转移率:5/14
DOD:2/14
大体特征:
肿瘤直径:1.5-16cm(平均直径4.63cm,中位直径3.1cm)
切面:实性
颜色:白色、灰白、淡棕色,可伴小灶出血和局灶坏死
图1 大体表现:肿瘤呈实性生长。

图2 肿瘤颜色呈白色、灰白色~棕色。

图3 肿瘤呈实性,白色

镜下特征:
*双相型
*一类形态包含均匀一致的低级别小细胞,细胞圆形,胞浆透明,细胞核轻度长椭圆形,形似正常淋巴细胞。这类肿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状,部分呈扩张管腔状、微囊状或Bowman capsular spaces,此类结构围有含血管的间质。
*第二类形态由较大的细胞组成,胞浆丰富、粉色,空泡状,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呈实性岛状排列,位于腺泡状结构的中央,边缘回缩,绕以胞浆透明的小细胞;无角化珠或细胞间桥;此类细胞占肿瘤的5%-100%。
*部分肿瘤内可见小灶坏死,仅极个别病例见大片坏死;少量病例中见砂粒体。
*约一半病例中见经典PRCC形态;少量病例中见管状乳头状结构或肾小球样结构。
*特征性形态(在其他RCC中少见):鳞状细胞的吞噬现象。
图4 分化良好的BSARCC,其中鳞状细胞占主要成分。

图5 图示BSARCC中的实性-腺泡状生长模式

图6 鳞状区域外围较小的细胞,此种细胞胞浆透亮

图7 图示BSARCC为具有乳头状结构的RCC,乳头内含大的鳞状细胞

图8 局灶见泡沫样组织细胞

图9 图示为主要含鳞状细胞成分的区域和类似于经典PRCC区域的交界区

图10 本组21例病例中均可见吞噬现象。在低倍镜下,可见局灶鳞状大细胞胞浆内见吞噬。

图11 图示为高倍镜下鳞状细胞的吞噬现象。

图12 泡沫样组织细胞与鳞状细胞混杂,鳞状细胞内见吞噬现象

图13 图示为实性/腺泡状结构的转移灶,主要含大的鳞状细胞

图14 转移灶内偶可见砂粒样小体

免疫组化结果:
*阳性标记:CK7、EMA、Vimentin;
*部分阳性:AE1/AE3、AMACR;
*鳞状细胞阳性标记:cyclin D1,弱表达M30;
*阴性标记:TTF1、TFE3、HMB45、parvalbumin;
*部分阴性标记:CK20、CD117(部分文献记录小细胞成分可阳性)。
图15 肿瘤CK7阳性

图16 鳞状细胞表达Cyclin D1(单克隆抗体)

图17 鳞状细胞表达Cyclin D1(多克隆抗体)

分子检测结果:
图18 CGH检测示肿瘤7号、17号染色体获得,Y染色体缺失,部分肿瘤有21号染色体缺失

鉴别诊断:含有鳞状分化或鳞状细胞形态的肾脏肿瘤
*伴有鳞化的尿路上皮癌:BSARCC无真正“鳞状细胞”形态,小细胞不表达CK20。
*伴肉瘤变的CHRCC可伴有鳞状细胞分化:形态,CHRCC表达CD117,分子检测结果。
文末碎碎念:这么看来,BSAPRCC和1型PRCC没有本质区别对不对?最多算是一个形态学亚型对不对?事实上,第5版WHO也未将BSARCC作为一个独立亚型。。。
那BSAPRCC的致病机制是什么呢?
To be continue。。。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46864311?fpap=1
最后编辑于 2022-07-24 · 浏览 9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