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随想465:小早产儿建立喂养的困惑
内容随想:
一.来到基层帮扶医院,我感觉一个很大的困惑,是基层医院对小早产儿建立喂养过于谨慎,经常30周接近一个月还在静脉营养,今天28周,1kg的早产儿第2天,我告诉开奶按1ml/3h,医生私下把喂养改成1ml/6h,可见他们对小早产喂养的担心。
二.可能的原因是几乎所有的新生儿科,不管上级还是基层医院,肯定都见过NEC,甚至严重的NEC,上级大型医院,一般诊断较为明确,处理比较及时,即便是发生了严重NEC预后不好,那也是患儿自身肠道条件不好,一般家属并不会质疑医院是否诊治不当。大部分基层医院,因为缺乏确诊手段,可能会把肠道外科情况比如肠扭转导致的死亡,归结于NEC,所以容易被家属找麻烦,而NEC肯定和喂养有关,主治医生往往有一定自责,解释也不够自信而面临医疗纠纷风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毫无疑问,按照指南上的开奶量和加奶速度,大部分基层医院是不可能做到的,他们承受不起医疗纠纷风险。
三.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基层医院很多没去进修,没吃过猪蹄,也不曾看过猪跑,并不清楚做的好的上级医院小早产的喂养建立情况。对于指南上的所推荐的加奶量和速度,他们压根就没相信过。从内心认知来说,他们认为应该谨慎开奶及加奶,似乎开奶量大和加奶稍快,就可能引起NEC。但他们自认为的加奶过快,实际上加奶过慢。
四:因此需要建立尽快建立喂养的认知,需要提高意识,为什么需要这么做?我想拿数据说话可能是无效的,因为他们连指南都怀疑,而指南就是来自循证。所以我想着怎么讲个容易接受的道理解释给他们听:
1. 肠绒毛的作用是吸收营养,如果无营养可吸收,肠绒毛会萎缩。肠绒毛本身的营养主要来自肠内容物营养,而不是肠系膜血管。
2. 胃内不是奶,就是空气。开奶,胃内主要是奶;不开奶,那么胃内主要是空气。空气主要是氮气,在肠道并不好吸收,早产儿要靠肠蠕动排出空气也并不容易。
3. 正常的小肠是少细菌的,大肠的细菌,会经过回盲部返回小肠,菌群移位更容易引起小肠损伤及NEC。喂养后,小肠内容物连同细菌往大肠排出,类似与小便冲刷后不容易尿路感染。禁食下肠更容易菌群移位。
4.结论是:喂养过量过快当然和NEC有关,但禁食或者加奶过于谨慎,实际上也会导致NEC,以及还有预后不良的其他严重问题。
5.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按照或者接近指南的数据下限去执行,严密的观察预防NEC等发生即可。
最后编辑于 2022-07-21 · 浏览 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