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对于常见心律失常,一文教会你识别!满满都是干货!

发布于 2022-07-18 · 浏览 2219 · 来自 iOS · IP 广东广东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31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一)心房肥大和心室肥厚

1、右心房肥大—P波电轴右偏

主要表现:心房除极振幅提高

特征:1.II导联P波高尖,振幅大于等于0.25mV(2.5个小格)

      2.V1导联P波直立时:振幅大于等于0.15mV:P波双向时,振幅算术和大于等于0.20mV


2、左心房肥大

主要表现:心房除极时间延长

特征:1.II导联P波增宽,呈双峰型,两峰之间有切迹,两峰间距大于0.04s(一个小格)

      2.V1导联P波呈先正后深宽的负向波,Ptfv1(绝对值)大于等于0.04mm·s,即横向>一个小格或者纵向>一个小格

ptfV1:V1导联上P波的时间✖️负向P波振幅

img


3、双心房肥厚

特征:1.P波增宽大于等于0.12s,振幅大于等于0.25mV

      2.V1导联P波高大双向,上下振幅均超过正常范围

4、左心室肥厚—P波电轴左偏

主要表现:面向左心室的导联(I、aVL、V5和V6)上R波振幅增加,而面向右心室的导(V1和V2)上S波较深

特征:1.胸导联:Rv5或Rv6>2.5mV(五个大格):Rv5+Sv1>4.0mV(男)/>3.5mV (女)

      巧记:男8女7(大格)

      2.肢体导联:RI+SIII>2.5mV

伴心肌缺血:V1导联上可见直立的T波

img


5、右心室肥厚—P波电轴右偏

主要表现:位于右心室面导联(V1、aVR)的R波增高,而位于左心室面导联(I、aVL、V5)的S波变深

特征:1.V1导联R/S大于等于1,呈R型或Rs型(即R波比S波高得多);V5导联R/S小于等于1

      2.Rv1+Sv5>1.05mV;RaVR>0.5mV

img


6、双侧心室肥厚

既表现出右心室肥厚的心电图特征(如V1导联R波为主,电轴右偏等),又存在左心室肥厚的某些征象(如V5导联R/S>1,R波振幅增高等)


(二)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1、缺血型心电图改变

①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特征:T波高尖,肢体导联T波>0.5mV,胸导联T波大于等于1.0mV

临床: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变异型心绞痛、高钾血症

img


②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特征:T波倒置,最常见

临床:以双支对称、倒置深尖的冠状T波多见于心肌缺血(见于冠心病、心肌梗塞)

img


2、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①心内膜下心肌损伤:

特征:ST段下移(压低)

诊断依据:一般测量缺血性ST段偏移应在J点后0.06~0.08s处,ST段下移>0.05mV,即可诊断心肌缺血伴损伤

img


②心外膜下心肌损伤:

特征:ST段抬高,肢体导联及V4~V6导联ST段抬高>0.1mV;V1~V3导联ST段抬高>0.3mV

临床:急性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

img


3、T波低平、双向

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振幅小于R波的1/10称为T波低平,于V4~V6导联最常见

img


(三)心肌梗死

1、心电图持续动态变化

冠脉梗塞心内膜下心肌缺血(T波高尖)—心肌损伤(由于外膜最先受到损伤,故ST段抬高)—心肌坏死(Q波存在,发生在基底部可不存在Q波)


2、分期

1.超急性期(数分钟~数小时)

主要改变:T波高尖

2.急性期(数小时~数天)

心肌缺损、损伤及坏死的心电图改变可同时存在、心电图呈动态变化

特征:ST段抬高,常与T波融合,面对梗死区导联的R波振幅降低或消失,出现Q波或QS波;T波由直立开始倒置

img


                             特征:小红旗

3.亚急性期(数周~数月)

以坏死及缺血图形为主要特征

抬高的ST段恢复至基线,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4.陈旧期(3~6月后)

ST段恢复正常,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残留下坏死型的Q波

img


(四)心律失常

1、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

①有P波(P波在I、II、aVF、V4~V6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

②PR间期0.12-0.20s(3~5个小格)

③PP间期差值<0.12s,即长PP-短PP<3个小格(说明心率稳定,不会时长时短,最好差值为0)

2.窦性心动过速

①窦性心律频率>100次/分

②PR间期及QT间期缩短

img


3.窦性心动过缓

①窦性心律频率<60次/分

img


4.窦性心律不齐

特征:窦性心律节律不整齐,在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2s。常与心动过缓同时存在

img


5.窦性停搏

特征:规则的PP间距中突然出现P波脱落,形成长PP间距,且长PP间距与正常PP间距不成倍速关系

img


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①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药物纠正

②出现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③慢-快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基础上,常会出现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房速、房扑、房颤等)

2、期前收缩(早搏)

1.产生机制:

①折返激动

②触发活动

③异位起搏点的兴奋性增高

2.常用术语

①联律间期:异位搏动与其前窦性搏动之间的时距(P'与前一个P的距离)

②代偿间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为长的间歇)

3.室性期前收缩

①期前出现的QRS-T波前无P波

②期前出现的QRS形态宽大畸形,>0.12s,T波多与QRS的主波方向相反

③完全性代偿间歇,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img


4.房性期前收缩

①期前出现的异位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②P’R间期>0.12s

③不完全性代偿间歇:期前收缩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小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④P'后QRS波多正常

⑴若P‘下传心室引起QRS波群增宽变形,多是右束支阻滞

⑵若P’后无QRS-T波,则称为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

img


5.交界性期前收缩

①期前出现的QRS-T波,其前无窦性P波

②出现逆行P'波(P波在II、III、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可发生在QRS波群之前(P'R间期<0.12s)或QRS波群之后(RP‘间期<0.20s),或者与QRS相重叠

③大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img


3、逸搏与逸搏心率

当高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如病态卖房结综合征),或

者因传导障碍而不能下传时(如卖房或房室阻滞),或其他原因造成长的间歇时(如期前收缩后的代偿间歇等),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低位起搏点就会发出一个或一连串的冲动,激动心房或心室。仅发生1~2个称为逸搏,连续3个以上称为逸搏心律

1.房性逸搏心律

心房内分布着许多潜在节律点,频率多为50~60次/分,略低于窦房结

img


2.交界性逸搏心律

最常见,见于窦性停搏以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特征:QRS波群呈交界性搏动特征、频率一般40-60次/分,慢而规则

img



3.室性逸搏心律

多见于双结病或发生于束支水平的三度房室阻滞

特征:QRS波群呈室性波形(增大增宽),频率20-40次/分,慢而规则,也可以不规则

img


(五)异位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特征:1.连续3个或以上快速均齐的QRS波群,形态及时限正常

      2.心律规律,心率160~250次/分

      3.P'波不易辨别

      4.常伴有继发性ST-T改变

img


2、室性心动过速

特征:1.频率140~200次/分,节律可稍不齐

      2.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

      3.如能发现P波,并且P波频率慢于QRS波频率,PR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则可诊断

      4.偶见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

img


3、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特征:发作时可见一系列增宽变形的QRS波群,以每3~10心搏围绕基线不断扭转其主波的正负方向,常伴有QT间期延长

临床:心源性晕厥或阿-斯综合征

img


(六)扑动与颤动

1、房扑

特征:1.正常P波消失,代之连续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多数在II、III、aVF导联上清晰可见

      2.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律,频率为240~350次/分

      3.F波大多不能全部下传,常以固定房室比例(2:1或4:1)下传,心室律规律

img


2:1指:有两个起搏点(也不是窦房结发放的)发放冲动下来,但只有一个可以通过房室结向下传导,形成QRS波;而另外一个传不下来,只能在心房处形成一个F波

若为4:1,则形成三个F波,一个QRS波

2、房颤

特征:1.正常P波消失,f波代之,V1导联上最明显

      2.F波的频率350~600次/分

      3.RR绝对不齐(III度传导阻滞除外)

img


3、室扑

特征:P波、QRS波、T波不能分辨,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幅度波动(正弦波),频率200~250次/分

img


4、室颤

特征:P波、QRS波、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均匀的低小波,频率200~500次/分

img


(七)房室传导异常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程度:所有激动均可下传,但时间延长

特征:PR间期延长>0.20s,每个P波后均有下传的QRS波

img


2、二度传导阻滞

程度:100个下传99个(I型)

      100个下传1个(II型)

特征:I型: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P波下传受阻,脱漏一个QRS波,周而复始

以P波数与P波下传数的比例来表示房室阻滞的程度,例如4:3下传表示4个P波中有3个P波下传心室,而只有1个P波不能下传

img


      II型:P波规律出现,PR间期固定不变,部分P波后脱漏QRS波群,以2:1、3:2、4:3等比例下传

img


3、III度传导阻滞 

程度:一个激动都不下传

特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室分离,P波与QRS波群毫无关系,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①异位激动点位于心室时:QRS宽大畸形

②位于心房或交界处时:QRS正常

img


交界性逸搏心律:QRS波变窄

室性性逸搏心律:QRS波变宽

4.判断各房室传导阻滞

①找出所有的P波,若规律出现,则为窦性心律

②P波之后是否都有QRS波群,若是则为正常心电图或者一度;若否则是二度或三度

③PR间期的特点:

⑴>5个小格,则为I度

⑵PR间期逐渐延长后脱漏,则为二度I型

⑶PR间期恒定,则为二度II型

⑷PR间期无法测量,则为三度    


5.室内传导阻滞

希氏束穿膜进入心室后,在室间隔上方分为右束支和左束支分别支配右心室和左心室

①右束支阻滞

心室除极仍始于室间隔中部,自左向右方向除极,接着通过浦肯野纤维正常快速激动左心室,最后通过缓慢的心室肌传导激动右心室

特征:QRS前半群正常,后半群时间延迟、形态改变

⑴成人QRS波群时间延迟,大于等于0.12s

⑵V1或V2导联QRS呈rSR‘型或M型

⑶I、V5、V6导联S波增宽而有切记,aVR导联呈QR型,其R波宽而有切迹


②左束支阻滞

⑴成人QRS波群时间延迟,QRS波群电轴左偏-45°~-90°

⑵V1、V2导联呈rS波或呈深而宽的QS波,II、III、aVF导联QRS波呈rS型

⑶I、V5、V6导联q波一般消失,V5、V6导联VAT>0.06s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219

1 59 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