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分享|亚急性期脑梗塞、双侧大脑半球多发缺血梗塞灶

发布于 2022-07-15 · 浏览 3063 · IP 上海上海

全景案例:60岁患者,男,具有高血压病史15年,服药不规律,近来出现头晕症状,1个多月未好转,为了查找病因,行头颅MRA检查。


MRA影像检查资料

img
img
3DTOF颅脑MRA示:右侧大脑后动脉(黄色箭头)起始部显影浅淡,中远段闭塞;右侧大脑中动脉(红色箭头)M2-3段管腔狭窄;左侧大脑后动脉(蓝色箭头)管壁不光整,怀疑动脉硬化。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后又加扫了DWI序列:

img

img

img

影像图像示:右侧枕叶片状亚急性期脑梗塞(黄色圈),双侧大脑半球多发缺血梗塞灶(黄色箭头)。


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其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其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发生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


● 隐匿性脑梗死

有不少老年患者在因其他疾病或症状进行影像检查时,无意中发现有“梗死灶”,而这些患者并未出现肢体麻木或口齿不清、瘫痪等脑卒中的症状和体征。这种情况称为“无症状”或“静止性”或“隐匿性脑梗死(brain infarction,SBI)”。因为无特异性症状,极容易被忽视,所以更加危险,SBI是症状性脑梗死和血管源性痴呆的高发人群。 


● 急性脑梗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快,急性脑梗死(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 发病率逐年增长。ACI起病急,进展快,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因受累血管、狭窄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患者临床表现较复杂,可出现失语、偏瘫等症状,往往预后不佳,致残率、致死率较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

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房颤、冠心病、高血脂症、糖尿病都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高于 60 岁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风险升高[1]。


预防脑梗死的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

有利于排除脑出血,为脑梗塞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如发病24h内进行CT诊断可能因为脑组织水肿轻、占位效应弱而难以检测,容易出现假阴性,因此存在一定局限性。


2、MRI平扫

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极为敏感,对脑部缺血性损害的检出优于CT,主要应用于早期病变诊断及脑干病变、微小病变、颅底病变等方面,明确脑实质有无梗死、梗死部位及范围。


3、CVSD影像学总负荷评分

脑小血管病早期可无症状或表现为亚临床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血管性认知障碍或痴呆,CVSD影像学总负荷评分是评估脑小血管病的有效手段。


4、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超声

目前脑血管超声是常用的检测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无创手段,可作为首选的脑血管病变筛查手段。


5、颅脑及颈部MRA、CT血管造影(CTA)

可明确颅脑与颈部血管有无斑块、狭窄,可作为脑血管评估的可靠检查手段。


MRA检查优势

3D-TOF MRA具有快速、无创伤性、安全简便、不需造影剂等诸多优势,对于病情危重的脑卒中患者,头颅 3D-TOF MRA检查结合DWI的影像结果,能全面观察脑梗死的面积和闭塞动脉部位,以及动脉瘤破裂脑出血时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周围出血及血肿的情况,从而快速鉴别脑梗死和脑出血,使急性脑卒中患者及时得到溶栓或介入栓塞等救治,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注:文中案例归全景所有,盗用必究。

脑梗死 (586)
纠错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301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程先进 推荐
icon李梦杰huxi 已点赞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063

6 20 12
同行评议 0 人评议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成功收录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成功收录
病例完整性NaN
临床实用性NaN
诊疗科学性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6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