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急症的介入治疗:消化道大出血临床概论

(一) 临床概述
消化道大出血系指成人一次失血量达到800ml以上,或约占总循环血量的20%,病人表现为视力模糊、头晕、手足发冷、出冷汗、晕厥等低血压症状和体征。消化道出血按解剖部位可划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及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常见病因有消化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门静脉高压症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其他较少见病因还有胆道出血、动脉瘤破裂及手术、外伤等。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约占50%。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速度、出血量的多少和出血的部位。从出血部位来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一般来势很急,一次出血量常达500-1000ml,常可引起休克,主要表现为呕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出血虽也很急,但一次出血量一般不超过500 ml,较少并发休克,可以呕血为主,也可以便血为主。十二指肠球以下(胆道)出血量一般不多,一次为200-300 ml,以便血为主,出血可暂时停止,但常呈周期性复发。
下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包括:空、回肠及结肠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常见病因有空、回肠、结肠的炎性出血,血管发育异常和肿瘤性病变。多数下消化道出血相对较慢,或呈间歇性,约80%的出血能自行停止。按出血的性质一般将消化道出血又可分为消化道动脉性出血和消化道静脉性出血。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