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异常孕产妇,多科会诊很重要🚑 寻根纠因急救治,产前产后要注意🚑

孕产妇凝血功能异常往往会导致产前、产后严重出血,危及母儿生命安全。作为保卫母儿安全的卫士,减少围手术期出血,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案,我们该如何做呢?
1、重视病史:要追问孕前包括孕早期的检查结果,不能忽视早孕期初筛检查,这往往是判断孕妇是否既往有血液疾病史、还是妊娠导致的血液疾病的重要依据。妊娠期合并血液系统的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他严重内科疾病如SLE、重症肝病、产科并发症如重度胎盘早剥等,都会引起孕妇凝血功能障碍,应及时进行血液检查,必要时作骨髓穿刺来确诊。
2、查找原因:出现腹痛伴有高张性子宫收缩以及胎心异常者要高度警惕胎盘早剥的可能。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但治疗方案、疾病预后差别较大,需要与血液科的医生一道寻找病因,制订诊疗方案。
3、术前准备:分娩前血液科、麻醉科、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的医生应参与制订治疗及麻醉方案,加强支持治疗如少量多次输注全血、血小板,预防控制感染,免疫相关的血小板下降还可以使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并做好孕产妇出血的准备(术前备新鲜血、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凝血因子,备好缩宫素等促子官收缩药物,选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等)。血小板>100x10^9/L硬膜外麻醉是安全的,在充分准备下的择期手术血小板在50x1O"^9/L~100×10^9/L水平可能是安全的,对这类孕妇使用硬膜外麻醉还是气管内麻醉,需要麻醉科医生充分评估病情后决定。血小板<50×10^9 /L时,不宜行硬膜外麻醉,需输注血小板至少达50×10^9 /L方可行剖宫产术。若需紧急手术,出血风险极高,必须积极准备血小板,及时补充。
4、积极治疗原发病:非手术期血小板>50x10^9/L一般不需治疗,但须动态监测血小板的变化。血小板<20×10^9/L伴有危及生命的出血,特别是自发性脑出血和内脏出血的风险极高,需要接受手术的孕妇可用免疫球蛋白0.4g/(kg. d),同时加用激素和输注血小板。在严重血液病病情未控制之前应严格避孕,不能妊娠。
5、围手术期的管理:围术期应重视患者的症状,如头痛、呕吐、出血等,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尿色等,借以判断病情的进展,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再障孕妇在计划分娩前,应纠正 Hb 达80g/L、血小板达20×10'^9/L以上,并且准备充足的新鲜血和成分血,产后仔细检查软产道,防止产道血肿形成。剖宫产前后严密监测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防止产妇发生严重的产后出血。血小板<50×10^9/L时,可于剖宫产当天术前及术中根据急查的血小板结果,分次输注血小板,每输注一单位血小板可以提升血小板(20 ~30)×10^9/L,尽可能保持术中血小板>50×10^9/L。
6、新生儿的处理:妊娠合并出凝血障碍的新生儿均应按高危儿处理,新生儿应留脐血查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溶血或者血小板下降,如血小板过低或紫癜者,可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母乳中含有抗血小板抗体,以人工喂养为宜。
7、切口的护理:应充分止血缝合,防止血肿发生。为了剖宫产术后能更好地观察出血和渗出的情况,术后可留置腹腔引流管。产后应用宫缩药及广谱抗生素预防出血及感染,需监测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记录产后出血量,了解贫血及血小板情况,注意观察产道及手术伤口有无血肿。
8、DIC的防治:若产后阴道出血不止、血不凝、已缝合的伤口渗血、压迫后仍出血不止、穿刺针孔有出血等,均应高度怀疑DIC可能,需立即复查出凝血指标,积极治疗。 DIC病情能否控制和扭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科病因的去除。
9、产后避孕:剖宫产术前应向再障、白血病等重症血液系统疾病的孕妇交待产后避孕的事宜;病情稳定的女性是可以继续生育的,但是再次妊娠仍有可能诱发原有疾病,建议选择合适的避孕方法;对不宜再生育者,建议在剖宫产的同时行双侧输卵管结扎。
最后编辑于 2022-07-11 · 浏览 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