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阴扶阳法治疗慢性湿疹二例》

案一:男,40岁,发病20余年。上高中时发病,因居住宿舍潮湿,饮食失节,诱发全身湿疹。经治后,双手背皮损一直未得全愈。冬春重,夏秋轻。长期外涂皮炎平,派瑞松,艾洛松,尤卓尔等。内服脱敏止痒剂,服药至2013.11.20日由他处转诊而来。
时见双手背侧片状斑丘疹,右手明显重于左手。色红,压之褪色,轻度渗液、血痂,皲裂,触诊浸润感明显。自述皮疹干燥瘙痒,需搔出血方能解痒。口渴不多饮,易疲乏(长期夜班,每隔2天值一次)。大便时干时溏。舌淡苔薄白,双脉沉濡缓。
思辨为:湿毒内蕴,肝脾失和,营卫不固。具体治疗过程见如下:
2013.1l.20日初诊
桂枝6,赤芍10,苡仁15,半夏9,厚朴6,荆芥9,通草3,茯苓9,生姜9,甘草6,大枣12。
2013.12.3.服药2周,瘙痒减轻,皮疹却明显加重。因先前嘱停所有外用剂,并告知患者停用激素2一3周后,皮疹会加重,即反弹现象。故病人并未惊慌。
后续调用:黄芪防已汤,麻杏苡甘汤,五苓散,消风散,柴胡疏肝散等。直至2014.3.月初,皮疹一直未愈。期间费尽脑力,思索治疗方法,终于琢磨出“抑阴扶阳法.”。处方:
芡实30,牡砺15,山药15,鸡内金12,白术15,枳壳6,茯苓9,黄芪12,五味子3,香附6,威灵仙6,甘草5。
2014.3.11.复诊,效果明显。皮疹边缘部仍见深在性水疱,调方:芡实30,牡砺18,鸡内金15,白术15,白芍9,茯苓12,黄芪15,党参15,枇杷叶12,桂枝5,杏仁9,蒺藜12,甘草5。
2014.3.28.复诊,皮疹已消退,未见新发疹,皮下无浸润感。皮疹原发处余留暗红色素沉着。进一步治疗,配成水丸,3个月量,以固疗效。忌食生冷辛辣。
2014.4.11.复诊,皮肤色素沉着稍减,问诊无不适。前后治疗4个月,临床得愈。
例二:女,43岁,过敏体质,自少女时期发病。时或局限于四肢,时或泛发全身,自述身上皮肤"从未干净过”,无季节性,全年如一,不敢田间劳作,稍有刺激必泛发,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无家族遗传史,其子女均非过敏体质。近30年来以四处求医为生,痛苦凄零之状,难以陈述。
一般情况可,唯大便经年溏稀。舌淡红苔白如纸,双脉沉细弱。治疗2月后,皮疹唯余右足背一处,不痒不痛不灼热,顽固难愈。几番思索后改予抑阴扶阳法。处方:
黄芪20克,炒苍术15,土茯苓18,羌活5,独活5,芡实30,生牡砺15,鸡内金15,木瓜10,生麦芽15,蒺藜12,桂枝3,甘草3。
该方服用1周后即见显效。病人欣喜求告:“大夫,还是服这个方吧”。守方不移继服2周,皮疹处唯余暗红色素沉着,复予丸药一料,3月量,以期巩固疗效,改善其体质。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