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躯干四肢运动传导通路,单瘫、偏瘫、交叉瘫、截瘫、四肢瘫的由来(附视频)

发布于 2022-07-07 · 浏览 4974 · IP 重庆重庆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299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乐痴于医、石南419 2人推荐
icon不大聪明的亚子 已点赞

人体的运动传导通路,都是从上往下传导的。运动通路是由2极神经元接力传导而成,分别被称为上运动神经元及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运动区,其轴突组成下行的纤维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就是皮质脊髓束,它传导四肢躯干的随意运动。下行至脑干的为皮质脑干束,它传导头面部的随意运动信息。上运动神经元的损伤可引起硬瘫,有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阳性,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体征。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神经运动核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它们的轴突分别组成脑神经及脊神经。下运动神经元受损表现为软瘫,可表现为肌张力减低,病理反射阴性,深浅反射均消失。

img

img

四肢躯干及头面部的运动信息是分开传导的。躯干四肢运动通路组成成分包括: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体细胞+皮质脊髓束+脊髓前角细胞+脊神经。其大致行走路径如下:首先,它起自中央前回中上部及旁中央小叶前部,然后往下经半卵圆中心形成放射冠,继续向下行经内囊,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纤维束最为密集。然后,皮质脊髓束再往下经中脑大脑脚底中3/5部,脑桥基底部,再往下至延髓腹侧部形成锥体。在延髓锥体下端,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在延髓内不交叉的部分,大部分组成皮质脊髓前束,止于脊髓的前角细胞,换元后再经脊神经下传,最终引起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img

因为有延髓交叉的存在,使得一侧骨骼肌的运动,受对侧大脑皮质的支配。所以锥体交叉以上部位的病变,瘫痪会出现在病灶对侧;锥体交叉以下的脊髓病变,瘫痪则出现在病灶同侧。

img

由于行走的路径及排列密集程度不同,不同的区域受损后可有不同的瘫痪表现。现在我们从上往下具体来看,首先,大脑额叶皮质部位的病变,如果病损位于中央前回上部,可出现对侧下肢单瘫,如果在中央前回下部,则可出现对侧上肢单瘫。

img

位于半卵圆中心的病变,由于此处锥体束纤维较皮质部位集中,但较内囊部位分散,所以此处病变的症状,可能会比单瘫范围大,但较偏瘫范围小。内囊的范围狭小,控制上下肢的纤维束集中,一旦受损,往往引起对侧均等性偏瘫。

img

位于锥体交叉以上的一侧脑干病变,也会出现偏瘫,由于皮质脑干束的存在,脑干的病变常表现为交叉瘫。而在脑干延髓下端的锥体交叉处,由于两侧皮质脊髓束距离较近,病损后可引起少见的交叉性上下肢瘫,或者引起中枢性四肢瘫。

img

锥体路在脊髓部分,包含有上、下运动神经元两种成分。我们将脊髓的病变分成四段,如果病变发生在一侧高位颈髓,可表现为病灶同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如果发生在颈膨大,虽然同样表现为同侧上下肢瘫痪,但上肢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这是因为损害了脊髓前角细胞(下运动神经元胞体)。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因为损害了皮质脊髓束(上运动神经元);如果病变位于一侧胸髓,则表现为同侧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如果病变位于一侧腰膨大,则表现为同侧下肢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外伤、自身免疫等常常损害双侧脊髓,若双侧高位颈髓及颈膨大损伤,可导致四肢瘫。胸髓及腰膨大损伤,则可能表现为截瘫。

img

img

previewplay video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974

6 259 5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6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