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冻干工艺经验谈(四)一次干燥

发布于 2022-07-04 · 浏览 5039 · IP 北京北京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302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冻干工艺经验谈在进入到一次干燥前,笔者补充一个关于冻干制剂有机溶剂用量的问题,目前为止已经在应用的有机溶剂最高占比约为30%(v/v),为什么是30%?有人认为是溶剂残留问题,当用到有机溶剂时总是出现溶剂残留超限问题,克服这个困难比因有机溶剂造成的制品外观较差的情况更耗时耗力,很苦恼。笔者针对有机溶剂进行过一些试验,认为有机溶剂30%的因素在于其残留,而在于药液冻结程度:现阶段最常规的商业化生产的预冻由搁板完成,通常搁板温度不超过-50℃,该温度较有机溶剂含量40%左右的药液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或常压条件下塌陷温度低,可保证药液冻结,选择30%是情理之中。至于有机溶剂能不能再多一些?可以再多一些,多到100%都没有问题,但是对温度的要求就高一些了。至于溶剂残留问题,关键在于有机溶剂与药液体系中其他成分的键合力的牢固程度(广义的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配位、空间位阻等因素),这个可以留在以后专题并以硼替佐米为例叙述。

本期重点:一次干燥。笔者认为一次干燥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步骤,去除游离溶剂的过程,对产品质量基本上没有一点影响,就是随便搞一下就可以了。

正文:

冻干是一个传热传质的过程,冻结的药液吸收热量然后水分子逃逸,并向温度更低的冷凝器富集:前箱源源不断的热量赋予水分子更高的熵和内能,冷凝器达到-70℃以下,具有更低H,前箱与冷凝器的ΔH<0,前箱的水蒸气向冷凝器移动这个过程完全是自发进行的。所以,一次干燥就是这么简单,冷凝器温度只要比前箱低,前箱的制品早晚能干燥。

当然,大家更希望制品干燥的更快一些,所以要赋予制品中水分子更高的熵并调整ΔH使其数值更大。实际上冻干的过程分为来个步骤:一是水分子在制品中逃逸到前箱中,二是前箱的水蒸气移动并富集在冷凝器上。

当制品中水分获得能量、热运动加剧,它不再安分的呆在制品中,而是带着这些能量出去到前箱游荡,一次干燥初期,大量的水分子都想去前箱游荡,把冻干机提供的能量抢的一干二净,所以制品中除水以外的组分虽然也想出去走走,但获得的能量太少了,制品温度几乎没有变化;随着大量水分子逃逸,制品中的水越来越少,带走的冻干机提供的能量更少一些,此时除水外的其它组分终于能够获取更高的能量了,这些组分默默的积聚着能量,温度越来越高,分子的热运动开始加剧,但由于水分子越来越少,混合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越来越高,这些溶质分子走一走的希望依然不能实现。说到这里我们就看到了:水分子的逃逸源于能量,搁板温度越高提供的能量越高,搁板与制品的温差越大,随着水分升华,制品温度升高直至与搁板温度相似,所以说从宏观上看,温差就是水分升华的驱动力。我们总是在说干燥要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或塌陷温度以下进行,这个低于塌陷温度的温度是产品温度,此时搁板温度越高,水分升华就越快。比如下图:

img
升华速率最大化即保证不出现塌陷情况下最快升华速度,图中包括温度、压力的关系:纵坐标为升华速率,横坐标为前箱压力,不同的搁板温度下的升华速率随压力变化曲线(黑色实线)与产品当时工况下的塌陷温度曲线(图中的断点线)的交点(比如图中的D点)是物料保持刚性支撑的最快升华速率的点,在两条曲线以下的区域都是安全区域,都能够完成冻干,但从纵坐标看D点的升华速率最快,必然选择无限接近D点的升华条件;使冻干高效进行的温度、压力实际上就是上述的交点(这个D点),我们确实要找到这个点进行冻干,但实际上冻干机的隔板温度及前箱压力是波动值,冻干机的性能决定了上述升华速率点的选择,不可能直接采用D点冻干,可适当调整,比如根据冻干机搁板温度波动值设定搁板温度低于D点温度,搁板温度与D点温度的差值可以是搁板温度波动值再加0.5~2℃。上述是传质过程的水分从制品向前箱转移的阶段。

升华问题解决了,水分都集中在前箱总不行呀,当达到饱和蒸汽压,制品中的水分子逃逸速率和环境中水分子进入制品速率一致了,制品将无法继续干燥。因此得想个办法把这些环境中的水分子去除,于是搞一个温度更低的冷凝器来把这些水分子补集在一起。冷凝器温度越低,水分子转化为冰,此时冷阱中水蒸汽压力更低,前箱的水蒸汽压力更高,水分子由前箱向冷阱转移。冷阱的蒸汽压越低,前箱水分子来冷阱补充蒸汽压的速度越快,前箱的水分子浓度水平降低的越快,越有利于制品中水分子逃逸,所以宏观上看,前后箱温差是水分子移动的驱动力。此外,水分子从前箱向冷阱移动过程中,水分子也是分子,不凝性气体分子也是分子,大家都是分子,箱阱通道截面积就那么大,谁先过谁后过呢。为了水分子优先通过和保证单位截面积通过更多的分子是水分子,咬咬牙搞了一个真空泵,把这些不凝性气体给抽出去,把空间都留给水分子。这就是冻干传质过程的从前箱到冷凝器的阶段。

由此总结:一次干燥的速度跟两个因素有关:传热速率和传质速度,宏观上就是温差--搁板与产品温差和冷凝器与前箱的温差。

到底一次干燥设定的搁板温度到底应该是多少才合理呢?看上边的图。如果做不出那张图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梯度升温:设置一个搁板温度比如是5℃,搁板温度达到设定温度保持至产品温度趋于稳定,看产品有没有塌陷,产品没有塌陷继续升温到10℃,再观察产品是否有塌陷,以此类推直至产品出现塌陷,获得产品塌陷的临界温度,再结合冻干机搁板温度的波动水平,就是一次干燥的主升华温度。

最后预告下一回:一次干燥的真空度设定:少量的不凝性气体的存在增加分子间碰撞几率,提高热传导效率。设定真空度、前箱真空度、小瓶内真空度的关系在下一回以具体品种的一次干燥实例再叙述。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5039

1 12 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