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笔记|颠倒认知,老年痴呆的元凶不是B-淀粉样蛋白
传统的说法,老年痴呆的元凶是B-淀粉样蛋白。
基于此,科学家希望通过抑制β淀粉样蛋白产生、纤维化和沉积,来预防和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然而效果不尽人意,目前已有的药物仅能够延缓病理症状的加重,并不能阻止或逆转疾病进程,且停药后易复发。
知道了很多病理机制,依旧不得其门而入,不禁令我们深思:我们是否真正触及阿尔兹海默症的病根,还是被其表象一叶障目,最终治标不治本?
近期,一项来自美国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联合内森克莱恩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颠覆了我们对阿尔兹海默症“先有细胞外淀粉样斑块形成,后有神经细胞死亡”的传统印象,提出“先有神经细胞死亡,后有细胞外淀粉样斑块出现”。这么一想,即使清除了细胞外的淀粉样斑块,被害细胞早已死亡,又谈何补救?
研究以“Faulty autolysosome acidific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models induces autophagic build-up of Aβ in neurons, yielding senile plaques”为题,于6月2日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

自噬溶酶体由自噬泡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如果把溶酶体比喻成垃圾处理厂,自噬泡就相当于“垃圾运输车”,将细胞内损伤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器等运输到溶酶体进行分解消化。
溶酶体内的水解酶需要在酸性环境下才能发挥消化分解作用,而这种酸性环境主要靠质子泵vATPase将细胞质中的H+离子泵入溶酶体内得以实现,一旦溶酶体酸化障碍,垃圾分解的流水线就会停滞,造成大量垃圾中间产物形成并蓄积在溶酶体内,这其中也包括β淀粉样蛋白及其前体蛋白。
当溶酶体承受不住破裂后,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就会释放进入细胞质中,分解消化细胞,细胞膜瓦解,胞内垃圾泄了一地,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细胞外”淀粉样斑块。也就是说,细胞死亡要先于细胞外淀粉样斑块的形成,甚至可以说这些淀粉样斑块正是死亡的神经细胞混合着β淀粉样蛋白的遗骸。
那么研究人员是如何证明他们的结论呢?
首先他们需要在阿尔兹海默症小鼠中观察到神经细胞的溶酶体出现酸化障碍,并且这一过程是早于细胞死亡以及细胞外淀粉样斑块形成的。
且看他们是怎样区分正常以及酸化障碍的自噬溶酶体的:
用红色-绿色荧光串联探针特异性标记神经细胞内的自噬泡(Thy-1 mRFP-eGFP- LC3,TRGL小鼠),此时自噬泡的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融合在一起,发出黄色荧光。
当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后,受溶酶体内酸性环境影响,黄色荧光又逐渐变成红色荧光,再加上溶酶体自带的蓝色荧光标志(CTSD),最后形成的自噬溶酶体呈现紫色荧光,这是酸化功能正常的自噬溶酶体。
如果溶酶体酸化功能障碍,则融合后自噬体黄色荧光不变红,加上溶酶体自带的蓝色荧光标志,最后形成的自噬溶酶体呈现白色荧光,这是酸化功能障碍的自噬溶酶体。

在早发型阿尔兹海默症模型5xFAD小鼠身上,自噬溶酶体酸化障碍出现的时间还要更早,在2月龄的5xFAD小鼠脑部就可以发现酸化障碍的自噬溶酶体以及神经细胞退化的表现。

酸化障碍的自噬溶酶体不能消化损伤的蛋白质,造成垃圾中间产物——β淀粉样前体蛋白的产物(APP-βCTF)以及β淀粉样蛋白堆积在自噬溶酶体内。


最终,毒花中心的细胞核消失,溶酶体通透性增加,溶酶体内的酶释放进入细胞质,神经细胞细胞膜完整性消失,宣告细胞死亡,遗骸成为了我们看到的 “细胞外斑块”,越来越多的“毒花神经元”聚集在一起,斑块面积进一步增大。

事实上,该团队今年4月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已经证明通过改善溶酶体酸化功能,能够显著减轻阿尔兹海默症小鼠神经损伤!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