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TMs)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TMs)
一、BTMs定义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BTMs),又称为骨代谢标志物,是反映身体内骨代谢转化情况的指标,在体液中的改变相对于骨密度而言更早,可以及时反映全身骨骼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动态变化情况。因此检测骨转换标志物对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判断骨量减少的程度、预测骨折风险以及抗骨质疏松药物疗效判定方面均有重要价值[1]。
二、BTMs
骨主要由Ⅰ型胶原纤维、非胶原蛋白以及无机物晶体组成。Ⅰ型胶原约占骨蛋白总量90%,吸收的血浆蛋白和成骨细胞合成的蛋白组成骨的其他非胶原成分,无机成分为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碳酸盐和其他物质[2]。
BTMs 分为骨吸收标志物与骨形成标志物,但 BTMs 不作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2]。
1、骨吸收标志物[2]
- (1)胶原降解产物:①羟脯氨酸 (hydroxyproline,Hyp);②吡啶交联 (pyridinium crosslinks),包括吡啶啉 (pyridinoline,PYD)与脱氧吡啶啉 (deoxypyridinoline,DPD);③Ⅰ型胶原交联端肽 (telop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包括Ⅰ型胶原交联 C 末端肽(C terminal:CTX-1, ICTP or CTX-MMP)与Ⅰ型胶原交联 N 末端肽(N terminal:NTX-1)。
- (2)非胶原蛋白:骨唾液酸糖蛋白(bone sialicoprotein)。
- (3)破骨细胞酶: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1,2];②血清组织蛋白酶(cathepsin K)
2、骨形成标志物[2]
- (1)胶原合成副产物:Ⅰ型前胶原前肽(propeptides of type I procollagen),包括Ⅰ型前胶原 C 末端前肽 (C terminal propeptides of type I procollagen,PICP)和Ⅰ型前胶原 N 末端前肽(N terminal propeptides of type I procollagen,PINP 或 P1NP)。
- (2)非胶原蛋白:①成骨细胞酶: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 或 BSAP);②基质蛋白:骨钙素(osteocalcin,OC)。
三、Ⅰ型胶原相关标志物
国际骨质疏松组织(IOF)与国际临床化学和检验医学联合会(IFCC)推荐临床检验分析使用血清 PINP 作为骨形成标志物,血清 CTX-1 作为骨吸收标志物[2]。
1、合成:PICP、PINP
Ⅰ型胶原衍生于Ⅰ型前胶原,是矿化骨中唯一胶原类型,占骨有机质成分 90% 以上[2,3]。 成骨细胞释放的前胶原纤维,在骨基质被前肽酶裂解为 C端 PICP、N端 PINP,作为生物标志物可在循环中被检测。Ⅰ型胶原在皮肤、肌腱、韧带、角膜等组织也可产生,因此 PICP 和 PINP 并非骨转换特异性标志物,然而其主要来源于骨组织,可作为检测骨代谢指标反映新合成胶原的数量[2]。PICP 和 PINP 可特异性反映骨形成,与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在血液中可稳定存在,不受患者饮食及体内激素水平影响[3]。IOF 已选取 PINP 作为骨形成标志物[2,3]。
2、降解:NTX-1、CTX-1
NTX-1 和 CTX-1 是组织蛋白酶 K 是分别降解Ⅰ型胶原 N、C 末端的 8 氨基酸片段,包含交联区的非螺旋片段,释放速率可有效反映当前破骨细胞活性[2]。
- CTX 以单体形式(α-CTX、β-CTX)和二聚体形式(α-α-CTX,α-β-CTX、β-β-CTX) 存在[5]。CTX-1原始 α 抗原表位易自发形成可致蛋白老化的 β 异构体,α/β 比值可作为测量骨陈旧度的有效指标,比值越小骨组织越陈旧。IOF 推荐血清 CTX-1 作为骨吸收的生物学标志物[2]。
- 有研究认为 NTX-1 是反映骨吸收最敏感的指标[2]。
四、骨吸收标志物
1、羟脯氨酸 (Hyp)
Hyp 是一种存在于胶原中的亚氨基酸,1960 年首次作为骨吸收生物标志物在临床与科研中应用。由于在皮肤和其他组织中广泛存在,且测量水平受含胶原或胶质饮食影响,反映骨吸收特异性差,随后被交联蛋白应用所替代[2]。
2、吡啶交联:吡啶啉(PYD)与脱氧吡啶啉(DPD)
PYD 是 3-羟基吡啶家族中交联复合物,1977 年首次在牛跟腱中分离。胶原纤维间由氨基酸紧密连接形成交联,PYD 与 DPD 存在于由胶原交联方式形成的Ⅰ、Ⅱ、Ⅲ型胶原中,胶原分解释放入循环成为成熟胶原降解产物。在骨组织中 DPD 氧化为 PYD ,转化率高于其他组织,可认为循环中 DPD 主要来源于骨,在临床广泛用于骨吸收标志物。PYD 通过肾脏降解排泄,尿液含量随骨生长而改变[2]。
3、NTX-1、CTX-1,见上文。
4、破骨细胞酶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P)由多种类型细胞表达的一种糖蛋白,有两种存在形式:α 型由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β 型由破骨细胞表达反映破骨细胞数量,但不能反映细胞活性[2]。TRAP 不受患者饮食及肝肾疾病的影响,因此可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检测[3,5]。通常测量破骨细胞表达的 TRAP 同工酶 TRAP5b,而不是测量所有血清 TRAP 活性[5]。临床通过测定其在血浆中含量反映破骨细胞活性,是高敏感性的第二代骨吸收指标[3]。
血清组织蛋白酶(cathepsin K)是由成熟破骨细胞合成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成员,降解Ⅰ型胶原N端产物为 NTX、C端产物为 CTX[2]。
五、骨形成标志物
1、PICP、PINP,见上文。
2、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
碱性磷酸酶(ALP)为广泛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酶,其同工酶来源于成骨细胞、肝、 肾、肠、脾、胎盘与生发中心等。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BALP)是成骨细胞增殖初期的特征性分泌产物,健康成人血清 ALP 约 50% 来源于成骨细胞。BALP 具有促进骨基质磷沉积、加强矿化作用,其表达量与成骨细胞数量、分化状态成显著性相关,可特定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和骨合成情况,是成骨细胞表型标志物。 BALP 半衰期长,稳定性好,于 1929 年最初引进作为临床与研究的骨转化的生物标志物[2,3]。血浆 BALP 与椎体骨密度值呈负相关,可反映骨质疏松和骨折发生风险[3]。
3、骨钙素(OC)
骨钙素(OC),又称骨钙蛋白,是骨骼组织中非胶原骨基质蛋白的主要成分,属于维生素 K 依赖性钙结合蛋白[3]。OC 由成骨细胞、成牙本质细胞、软骨细胞分泌,相对分子质量 5800,49 个氨基酸包含 3 个 γ 羧基谷氨酸残基。OC 在矿化的骨基质中发现,富含羟磷灰石,与其他蛋白质和细胞膜表面受体相互作用,在骨吸收和骨形成过程中释放入循环,于 1980 年引入免疫检测法评价骨转化[2]。
OC 在人体内以两种方式存在,一部分沉积于骨组织间质中,与骨盐特异性结合矿化成骨,间接反映机体骨密度情况;另一部分进入血液循环,其浓度与组织形态学测量的骨形成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可特异性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及机体骨代谢的总体水平[3]。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 OC 不稳定,用于 OC 测量的样品具有特殊的收集和运输要求。建议将样品 4℃ 保存,并在收集后 4h 内进行处理[5]。
六、其他
1、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 ,见帖:OPG/RANK/RANKL信号通路。
2、血钙、血磷、维生素D
- 血磷和血钙在机体内含量稳态可相互影响,通过对血磷的检测,可间接了解骨矿物代谢[3]。
- 维生素 D3 影响机体钙磷代谢,间接参与骨质疏松发生发展,临床通常以 25(OH)D3 含量反映机体维生素 D3 水平,且 25-(OH)D3 可促进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分化为成熟细胞,促进骨吸收[3]。
3、骨桥蛋白(osteoprontin,OPN)
在骨组织中,OPN 可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分泌。OPN 可与整合素受体家族结合,识别调节破骨细胞于骨基质之间的粘附,从而影响骨吸收[4]。
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研究表明,MMP 参与了骨基质的降解过程(MMP 见帖:MMPs(基质金属蛋白酶))。破骨细胞合成分泌 MMP 的增加,可作为其溶骨活性增强的标志[4]。
5、成骨生长肽(osteogenic growth peptide,OGP)
OGP 是由 14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是一种具有成骨作用的生长因子。OGP 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分裂增殖,促进正常矿化骨的形成[4]。
6、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见帖: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
七、BTM变化规律[5]
骨吸收标志物易受影响,而骨形成标记似乎较少受这些因素影响。
- 骨吸收之间可控因素,表现出显著的昼夜节律变化,血清 CTX、NTX 、OC 浓度在凌晨至午夜之间达到峰值(23 点)。这个昼夜节律大多数 BTM 通常都能观察到,而 CTX 在昼夜节律变化中显示出最高幅度。
- 绝经前女性发生骨重塑的峰值在冬季。
- 餐后骨吸收水平下降,主要是由于胃肠激素(如胰高血糖素样肽2)的作用。CTX 在清晨产生,这通常是每天禁食时间最长的时间。因此,建议早上在空腹时抽血测量血清 CTX,以增加测量的准确性。
- 运动会导致体内 BTM 浓度的急剧变化,因此建议进行抽样前 48 h 避免剧烈运动。
=========
参考文献
[1]赵凝衡.骨转化标志物在骨质疏松诊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5):63+65.DOI:10.16282/j.cnki.cn11-9336/r.2018.25.043.
[2]李萌,李玉坤.骨转换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J].临床荟萃,2014,29(01):104-108.
[3]李雅群,侯林,王春晓,谭江威.骨代谢标志物及其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28):44-47.
[4]王学谦,王毅.骨代谢指标的新进展[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5(16):17.
[5]王健,廖燚,袁锋.骨代谢标志物在骨质疏松中的应用进展[J].河北医药,2021,43(20):3164-3170.
最后编辑于 2022-06-27 · 浏览 3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