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技巧|跟骨“L”形切口的应用技巧


文章来源:《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作者:王振,明晓锋,杨生民,李西要,刘青,冯彦江,赵栋,俞光荣
参考格式:王振,明晓锋,杨生民,等. 跟骨L形切口的应用技巧[J].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21,25(2):156-159. DOI:10.16260/j.cnki.1009-2188.2021.02.015.
跟骨骨折是创伤骨科常见疾病,约占全身骨折的2%,约60%的跗骨骨折为跟骨骨折[1-3]。跟骨骨折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1931年Bohler倡导切开复位治疗跟骨骨折,1948年Palmmer采用手术治疗新鲜关节内骨折,应用足外侧Kocher切口治疗跟骨骨折,Buckley对跟骨外侧扩大L形切口(extensile Lshape approach, ELA)进行了详细描述[4]。
然而,跟骨L形切口的并发症仍令很多创伤科医生困扰,由于其切口并发症风险,目前被其他切口所挑战。随着临床医师对跟骨L形切口熟练程度的增加,近年来其切口并发症有下降趋势。目前跟骨外侧L形切口仍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金标准。
为了降低跟骨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笔者从术前软组织评估、术中精细化操作、术后个体化管理三方面分别阐述跟骨L形切口的应用技巧。
01 跟骨L形切口术前准备
1.1 全身准备
①糖尿病;血糖应控制在8mmol/L以下;
②禁烟;吸烟会增加跟骨伤口感染概率,建议戒烟2周以上再进行手术,一般至少控烟1周后手术;
③排除周围血管疾病:对于患肢慢性肿胀或者疼痛,要警惕静脉炎或者深静脉血栓,故术前应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
1.2 皮肤准备
1.2.2 术前消肿
总体遵循RICE原则:
①Rest(休息),尽量减少关节活动;
②Ice(冰敷),伤后48h内进行局部冰敷,10~30min/d,>3次/d;
③Compression(加压),用适当压力的弹性绷带包裹以减轻肿胀;
④Elevation(抬高),抬高患肢,应高于心脏位置,以促进静脉回流,利于消肿,待皮肤皱褶征(+)时考虑手术,一般在伤后7~10d。

1.2.3 跟骨内侧开放性伤口
原则上跟骨内侧<6cm的清洁伤口可以一期行ORIF,术前常规换药,待伤口完全干燥后行外侧L形切口手术治疗,术毕在内侧开放伤口行VSD负压吸引,可大大减少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02 跟骨切口术中操作技巧

切口设计应注意: 切口横线宁低不高,纵线宁后不前,如需暴露跟骰关节,切口远端则应向上弧,在深层分离时要避免损伤腓肠神经。
2.2 跟骨L形切口皮切技巧
皮切时注意横线刀垂直,避免损伤小趾展肌(图6),转角应切至骨膜,角度大于95°(图7),纵线不应太高,宁后不前(图8)。


2.3 跟骨L形切口皮瓣掀起技巧
应以转角为中心全层暴露(图9),注意保护腓骨肌腱,紧贴骨膜暴露(图10),腓骨肌腱远端用反向刀向远端切开(图11),沿关节间隙向后切开关节囊(图12)。




2.5 跟骨L形切口的缝合
尽可能皮下无张力原位缝合(图17),褥式缝合法,线结应留在足底以保护皮瓣血运(图18)。术后5d跟骨伤口完全干燥,转角处皮肤无发黑及渗出。

03 跟骨L形切口术后管理技巧
良好的术后管理可改善跟骨L形切口的转归。临床上首先应具备敏锐的切口观察能力,及时发现切口问题,随后才是解决问题。

04 讨论
4.1 跟骨外侧皮瓣的应用解剖[6]
重要血管:跟骨外侧有踝管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和跗外侧动脉,这些动脉相互贯通,共同营养跟骨外侧的血运。重要的神经有腓肠神经和腓肠皮神经。手术者应熟悉这些血管的走向和神经的分布,以减少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4.2 不接触技术的运用
应用不接触技术的目的是更好地保护跟骨皮瓣的血运。克氏针不接触跟骨皮缘,确有必要且无法避免克氏针接触皮缘时,可在克氏针和皮缘接触处套上橡胶套以保护皮缘血供,在掀起皮肤时克氏针和皮肤接触的时间超过20min则需要调整一下克氏针和皮缘接触的位置。
4.3 跟骨L形切口手术时机的选择
手术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但目前仍存在争议。Buckley不推荐早期手术,Abidi认为创伤5d后手术并发症将明显增加。目前可采用皱褶试验(+)指导手术时机的选择,一般于伤后10~14d手术,建议在3周内进行。

4.5 术后外固定
关于术后外固定,传统运用石膏托或支具固定,防止跟腱挛缩和伤口并发症。也有学者[8]不建议石膏固定,因石膏会压迫切口皮肤。笔者建议术后应用支具固定,将跟骨悬空垫起来,可避免压迫跟骨外侧伤口。
4.6 腓肠神经损伤
Weber[9]研究表明腓肠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约为7.7%。为避免损伤腓肠皮神经,切口纵线应宁后不前,切口横线宁低勿高,纵线在外踝上不高于5cm,皮瓣应全层游离,不建议解剖腓肠神经。如需要解剖腓肠神经,需具备娴熟的外科基本功并对腓肠神经的解剖十分熟悉。
总之,尽管以上操作可减少跟骨L形切口的并发症,但并不全面,笔者仅单纯从切口的角度进行探讨,其并发症的发生还与术者的熟练程度、微创理念、手术操作时间、止血带的运用、电刀的使用、无菌观念等相关。临床操作时若能认识并重视这些问题,则可大大降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