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无创高频振荡通气的临床应用
一、什么是无创高频振荡通气?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oninvasive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NHFOV)结合了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高频通气的优点,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又因小潮气量可以减少压力伤或容量伤的发生,对改善氧合及清除二氧化碳有着无创常频通气没有的优势,是一种新的常用于新生儿的无创通气模式,有学者称之为“超级CPAP”。
二、临床应用
1、用于其他无创通气治疗失败后的营救性治疗,可有效改善氧合及清除二氧化碳,较少气管插管率。
营救性治疗定义:经其他无创呼吸模式治疗后出现下列5项中的至少2项:
① 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
②呼吸暂停发作≥2次/h;
③ FiO2>40% 才能维持paO2>50 mmHg且持续30min以上;
④ 间隔30min以上的2次动脉血气pH值<7.25;
⑤ 间隔 30 min以上的2次动脉血气paCO2>55 mmHg。
2、用于有创机械通气拔管后的呼吸支持治疗,减少再次气管插管率或脱机困难,降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
3、作为新生儿呼吸支持治疗的初始模式。
三、连接方式:鼻塞与鼻罩最常使用,有研究也表示面罩也可以应用。
理论上,NHFOV潮气量受鼻塞尺寸的影响,在参数设置相同情况下鼻塞内径越大其最终传导于肺部的压力和潮气量越大。但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呼吸机与患儿连接的鼻塞时也需要考虑到舒适性以避免皮肤破损。
四、参数设置:CO2潴留一般与振幅、频率、I:E有关,氧分压与FiO2和MAP有关。
1、MAP:初始MAP一般相当于CPAP的压力(6~8 cmH2O),若是有创通气的过渡可以与有创通气时MAP设置一致。可以根据患儿氧饱和度及血气调整,范围一般为8-16cmH2O。
2、频率:初始可以设置10Hz,根据患儿血气CO2潴留情况调整,范围一般为6-12Hz。
3、振幅:初始设置可以是MAP的2倍,以能肉眼观察到患儿出现胸廓振动即为适宜,根据潮气量及CO2潴留情况调整,过度振荡可能诱发颅内出血。
4、Ti: Te:一般为1:1~1:2,在频率和压力恒定的情况下,提高I∶E可增加潮气量
5、FiO2:根据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调整,如果FiO2达到40%以上才能维持血氧饱和度稳定,则需考虑MAP设置未达到最佳的呼气末容积,应进行肺复张策略寻找最佳MAP。
五、肺复张及MAP的滴定
先将MAP调节至6~8 cmH2O,FiO2调节至40%维持血氧饱和度90%~95%;然后每2~3 min上调MAP 1~2 cmH2O,并同时降低FiO2每次5%~10%,直到氧合不再改善或FiO2已降至25%~30%,停止肺复张。
六、撤离
FiO2<40%,MAP<8 cmH2O,患儿无呼吸暂停,氧和维持90%以上可以考虑撤离NHFOV改为其他无创通气模式。
七、失败指征
当患儿存在频繁呼吸暂停或是高参数治疗1~2 h后,新生儿呼吸窘迫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下列任一指征,应及时气管插管:
(1)pH值<7.25,paCO2>60 mmHg;
(2)低氧血症;
(3)反复呼吸暂停发作;
(4)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
八、并发症
与其他无创通气相同,NHFOV通过经鼻接口向气道施加压力达到呼吸支持的目的,因此有可能出现腹胀、皮肤黏膜破损、分泌物引流不畅等并发症。此外NHFOV还可能引起早产儿颅内出血及气漏的发生,但相关研究及报道仍较少。
九、总结
NHFOV目前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的应用中热门且有效,在改善氧合及清除二氧化碳方面优于其他无创通气模式,可用于其他无创通气模式失败后的营救性治疗,减少气管插管及有创通气的运用,避免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而作为拔管后的过渡治疗,可增加拔管撤机成功率。但目前对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研究仍较少,对适应症、呼吸机参数设置、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等问题尚无统一的标准。
来源:复旦儿科RT团队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