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创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方法

发布于 2022-06-18 · 浏览 1959 · IP 江西江西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32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是血管病中常见的最重要的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它主要影响身体内的大中动脉,如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和肾动脉等。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常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脂或糖尿病等。


健康的动脉具有弹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脉壁会变硬,这种情况通常称为动脉硬化。受累动脉的病变内膜局部会有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img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构建的方法


一般来说,动脉硬化容易实现,而是否有斑块、斑块是什么样子,斑块的成分如何,斑块发生的部位在哪里,这些往往与人类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应当特别注意动物的选择。


目前可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的动物有:兔、猪、鼠、鸡、鸽、猴和犬等。其中兔和鼠是其中最常用的,两者各有优缺点:



兔对高脂饮食特别敏感易造模,是最早用于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动物。然而其AS病变与人的病变只在表面上相似,病变中的脂类和巨噬细胞含量远比人类大;


鼠具有抗AS性,但作为实验动物,具有经济效益高、生存能力强、死亡率低的特点,鼠AS模型病变的形态、斑块的破裂位置与人类十分相似,但鼠模型的斑块破裂处缺乏纤维蛋白和血栓形成。


01 高脂、高胆固醇饲料诱导法


高脂饲喂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被采用,至今仍是模拟AS模型最重要的方法。特点是死亡率低,可长期观察,但费时久。


造模机制:动物机体脂质代谢紊乱,血脂升高,容易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通透性增高,最终导致血管壁的脂质浸润、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造模方法:在动物饲料中加入过量的胆固醇和脂肪。(在基础饲料前提下,添加胆固醇、蛋黄、猪油。根据不同实验目的,采用不同配方。



通常在一定范围内,饲料中胆固醇含量愈高,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亦愈明显,AS病变发生也愈快。但血浆中胆固醇水平与AS的形成和病变程度并非正相关,过高的血浆胆固醇水平常引起动物中毒甚至死亡。



由于啮齿类动物(如小鼠、大鼠)对胆固醇几乎不反应,为了促进病变的形成,在高脂、高胆固醇饲料中可加入胆酸盐、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甲亢平、苯丙胺、维生素D、烟碱或蔗糖等,可进一步加速动脉病变的形成。


举例:


①兔:选用4月龄左右雄性日本大耳白家兔或新西兰家兔,给予含0.3%胆固醇饮食(建议饮食中胆固醇水平小于0.6%),可使家兔血浆胆固醇迅速升高,6周后家兔主动脉弓可出现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饲喂时间延长,可诱导家兔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


②大鼠:含胆酸和硫脲嘧啶的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诱导大鼠产生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此外,给大鼠饲喂高胆固醇饮食,同时给予大量维生素D2能使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出现粥样斑块。


③小鼠:选用6~8周C57BL/6小鼠,用含胆固醇1.25%、胆酸0.5%和脂肪15%的饮食饲喂10周,能诱导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



优点:操作简单,成本较低,较符合人类饮食的特点,病理改变与人早期相似。

缺点:造模时间较长,不易形成类似人体的后期粥样斑块病变,期间易导致继发感染从而影响实验的稳定性。


适用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造模失败的常见原因:


(1) 饲料配制发生错误或者伴有营养不良。一般是由于饲料配制不科学。


(2) 时间过短。动脉粥样硬化需要一段时、间才出现,时间过短时病理改变还没有进展到粥样硬化的地方。



img


02 免疫损伤法


AS的发病机制有免疫因素的存在,所以可以从免疫学的角度来建立AS模型,如使用牛血清白蛋白、卵清白蛋白、肺炎衣原体、EB病毒、巨细胞病毒、幽门螺杆菌、内毒素等进行免疫刺激,从而诱发AS的产生。


造模机制:免疫刺激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sCD40L水平升高,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1)将大鼠主动脉匀浆给兔注射,可引起血胆固醇、β-脂蛋白及甘油三脂升高。


(2)给兔注射马血清10ml/kg/次,共4次,每次间隔17天,动脉内膜损伤率为88%,冠状动脉亦有粥样硬化的病变;同时给予高胆固醇饲料,病变更加明显。


(3)兔喂饲含1%胆固醇的饮料,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250mg/kg,可加速高胆固醇饲料引起的动脉内膜病变形成。



优点:建模时间短、成活率高、模型稳定、可控性好。


缺点:所形成的单纯免疫性炎性不能涵盖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过程,其病理特征也有待进一步观察。


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03 血管内皮损伤法


造模机制:通过外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皮通透性、黏附性、血液凝固改变,造成动脉内膜损伤或功能障碍,再辅助性饲喂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可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根据不同的外力,血管内皮损伤法可以分为机械损伤法和物理生化因子损伤法。前者主要是用球囊导管、钢丝套圈或金属丝等来损伤血管内皮,而后者则是用化学药品、电刺激、空气干燥或放射线等来损伤血管内皮。


其中球囊损伤法具有可靠性强、可重复性高、更符合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等优点。


▶ 球囊损伤法


方法:将球囊导管插入血管后,将球囊充气,反复进出牵拉3次,以损伤血管内膜。



大鼠:将充满生理盐水的塑料球囊导管自颈外动脉进入胸主动脉,向外拉至颈外动脉再进入胸主动脉,反复3次,再喂以高脂、高胆固醇饮食8周后,可以出现明显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注意:球囊损伤管到达颈总动脉中段后,进行反复牵拉时,用力一定要轻,以防动物意外死亡。



优点:时间短,定位明确,易于评价,并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动物,选用不同的动脉造模。


缺点:形成的斑块较易脱落而形成血栓,若球囊大小控制不佳会导致动脉破裂或建模失败。


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用药或转基因治疗实验的研究


▶ 气体干燥法


方法:空气干燥法是以流量为50-250ml/min的干燥清洁气流吹实验部位的动脉血管内膜5-15min,以造成内膜内皮细胞变性和功能减退,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优点:成模时间短,操作柔和,内膜变化更接近自然状态下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进程,可控性强,不易损害到血管的其他部位。


缺点:气流吹的部位要相对恒定,不宜过长,时间也要充足,若内皮损伤轻则不能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作用的研究


04 动脉结扎法


方法:对血管结扎缝合使血管内血流速度和切应力发生改变,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优点:对内膜损害小且能保留血管弹性变形的能力。


缺点:需精良的设备,手术操作技术难度大、要求高。


05 基因改造法:


由于鼠具有抗AS性,各种基因敲除和转基因小鼠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脂蛋白 E(ApoE)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敲除鼠可自发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常用模型。


优点:能自发产生动脉粥样硬化。


缺点:基因改造小鼠体积小,临床性检查评估很难,与人类脂类代谢差异较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和免疫因子的作用机制研究


06 联合法


高脂喂养造成的动物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而各种方法导致内膜损伤,加快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节省造模所需要点时间。



如:


静脉注射脂多糖联合高脂饲料喂养法:通过兔耳缘静脉注射不同剂量(100、200、1000、2000 ng/ kg)的高纯级脂多糖引起发热性炎症反应,同时联合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兔 AS 模型。



腹腔注射维生素D3联合高脂饲料联合喂养法:对Wistar大鼠饲以高脂饲料基础上给予腹腔注射维生素D3,4周后,其血清Ca2+、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C明显升高,动脉内膜下可见明显的钙化,出现典型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



img




模型的评价指标


(1)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如总胆固醇(TC)含量、甘油三酯(TG)含量、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氧化高密度脂蛋白(OX-HDL)含量等


(2) 病理形态学指标


病理学检测是“金指标”,是评价As病变重要的特异性指标


①肉眼大体观察动脉管壁进行病变硬化分级:



0级:内膜比较光滑,无奶油样变化;

0.5级:内膜有广泛奶油样变化,但无凸出于表面的斑块;

1级:有明显的凸起奶油样斑块,面积小于3mm2

2级:斑块面积大于3mm2

3级:斑块融合成片,大部分斑块面积大于3mm2

4级:斑块几乎覆盖整个动脉内膜。



②主动脉弓油红O染色


img


③主动脉HE染色


img


模型组的内皮下层增厚,有一些较均匀分布的小斑块(着色浅),内膜细胞排列比较紊乱。


④电镜观察


img


正常血管内皮不吸附白细胞,但是高胆固醇饮食的动物模型,早期血管内皮表面就能吸附多种白细胞的黏附分子。




结语


不同的动物种属、饲料配比差异、饲养周期等均会影响造模的成功,所以一定要做好预实验,充分查文献,确定病变过程和相应的时间窗。(时间过短,血管内皮无斑块;时间过长,错过时间窗就尴尬了。)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959

回复15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