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秘密之——糖尿病足(三)
许多中医大家对于糖尿病足的论治,都强调标本同治、内外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如熊曼琪教授对于此病的治疗,既重视补气滋阴以治其本,又强调活血化瘀、温通血脉以治其标,但是切忌不顾其病因虚致瘀的病机特点,一味地破血逐瘀;魏子孝教授对于此病的论治,其内治法分消、托、补三法,分别对应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外治法则重视祛腐以生肌,重在给
邪以出路;邓铁涛老先生亦认为无论内治和外治都不可偏执,而应该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收到相得益彰、共治沉疴的效果。
邓铁涛教授在治疗糖尿病足方面,其外治方法既有家传“拂痛外洗方”,更推崇“砂糖外敷法”。如:
患者杨某,女,72岁,因2型糖尿病合并右下肢烫伤2周入院。全身症见:
恶寒发热,体温39℃,无汗,心悸气促,神疲乏力,纳呆,口苦,咽中生疮,夜尿多,4~5次/晚,大便3日未行,舌淡红、苔薄白,脉左寸关浮,右尺浮大,右寸无力。
局部症见:右下肢踝部6cm×20cm疮口,流恶臭脓
液,质较清稀,周围皮肤暗红、发热。清创时见一条肌腱已变黑,止血钳可深探及骨;X线片显示未见骨膜感染征象。局部分泌物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口腔分泌物培养为白色念珠菌。
中医诊断:糖尿病坏疽。西医诊断:糖尿病足,3级。分析:入院时患者年高,因为烫伤,全身症状见恶寒发热,口苦,咽中生疮,脉象见左寸浮数。追问家属,称患者有外感风寒史,四诊合参,辨证为邪郁少阳表证,予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未用抗生素及抗真菌
药物;患肢局部用皮维碘纱条引流。2剂汤药后,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寒热解,神志清,口腔溃疡大减。全身症状改善后,局部分泌物也大为减少。表解后,症见全身疲倦乏力,纳呆,口渴喜饮热水,舌淡红嫩,苔薄滑,脉以尺部为主,寸关皆弱。局部症状见脓液清稀,恶臭已消。此时辨证抓住脾肾阳虚这一主要病机,运用真武汤为主,合二陈汤兼化痰湿,重用黄芪以补气升提拔脓。服药1个月后,全身症状得以改善;局部分泌物消失,肉芽嫩红。此时辨证为阴阳两虚,继续予金匮肾气丸加三七片加减,局部予白糖外敷以生肌长肉,持续用药至出院。前后共治疗112天,局部伤口完全愈合出院。随访1年未见复发。
仝小林教授对此总结道:据此则医案可知砂糖外敷适合于局部脓液清稀,恶臭已消,全身见疲倦乏力、纳呆,舌淡红嫩苔、薄滑,脉弱一类虚性病证患者。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急则治其标,若合并外感表证,宜先治疗表证,待表解后再予砂糖外敷;
二是溃疡局部分泌物较多、脓液恶臭时慎用砂糖外敷,此时局部辨证非单纯虚证,不宜直接用砂糖外敷,待分泌物较少、脓液不臭、质地清稀时,再用之较为适宜;
三是外治同时仍注意配合内治,改善机体整体环境才能更迅速有效地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四是糖尿病足一旦破溃感染,极难愈合,治疗时医患双方均需要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反致误端。
砂糖外敷法的具体做法:取白砂糖适量,把白砂糖铺满溃疡面,并使之稍隆起,然后用脱敏胶布条叠瓦式封贴好,3~5天后,待白砂糖溶化,封贴胶布的表面按之出现波动感即可换药,再用白砂糖如前法敷贴之,直至溃疡面愈合。
白糖(又称砂糖、绵白糖)作药物治疗溃疡,久已有之。《本草纲目》载其外用治疗“虎伤人疮”。从西医的角度讲,白砂糖呈酸性,吸水性强,有高渗作用,能减轻局部水肿,使细菌在高渗的环境中脱水,菌体蛋白质变性,致细菌停止生长而死亡;白砂糖酸化后会降低局部环境的pH值,不利于一般化脓菌生长;同时白砂糖有改善创面细胞的营养及新陈代谢,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以白砂糖疗法治疗伤口感染,既不同于其他局部消毒剂的化学作用,也不同于局部应用抗生素的生物学作用,因此,不会破坏正常组织细胞,也不会产生耐药菌株。
邓铁涛教授指出,对于砂糖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缺少临床经验的年轻医生往往半信半疑,他们在使用砂糖外敷溃疡面时,会同时加入抗生素类药,但往往适得其反,愈合过程反而减慢了。慢性溃疡,局部辨证应为虚损之证,主要矛盾在于正气衰败,气血亏虚,难于愈合。抗生素治疗,毕竟是攻伐之法,正气受伐,生机不旺,肌肤怎能复生?砂糖之作用,重点不在于抑菌,而在于给溃疡面一个有营养的环境,这符合中医扶正祛邪的法则,故能生效。
结合前面所引用的医案和医论,或可认为,在现阶段对于糖尿病足的论治,中医基本上形成了分阶段、视病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内外同治的认识格局。
需要指出的是,对糖尿病的并发症而言,糖尿病是本,而并发症是标,只有彻底治愈糖尿病,才是从根本上杜绝糖尿病并发症产生的最好办法。而目前我们的重点,还是主要集中在如何想方设法避免高位截肢上面,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上面。应该说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我们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探索。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