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并胆囊息肉的中医治疗
文章来源:甘草学园论坛
作者:刘剑锋
戴某某,男,50岁,2020年4月6日初诊。
患者右上腹胀痛不适,时好时坏10余年。病人10多年前,因个人做生意失败,常唉声叹气,后又因饮食不洁,导致右上腹胀满疼痛。此后,每情绪不佳或过食肥甘厚味时,则右上腹胀痛发作。后经某三甲医院彩超提示:胆囊壁增厚,所以平时常口服消炎利胆片及中草药,但效果不甚明显。去年复查彩超,胆囊内见3枚胆囊息肉样病变,最大约0.6cm×0.8cm,当时医生建议手术治疗,病人不愿,遂找我中药治疗。
刻诊:患者神清,面色晦暗,右上腹胆囊区域有明显压痛,精神疲惫,厌油腻,自觉右上腹胀满不适,二便尚正常,舌红少苔,脉弦略弦硬。

中医诊断:胁痛。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
方药:
柴胡 10g 黄芩 10g 青皮10g白芍 10g 玄胡索 10g 川栋子 10g蒲公英 30g 栀子 15g 玄参 10g牡蛎 30g 浙贝母 15g 先煎十分钟白僵蚕 15g 姜半夏 20g 乌梅 20g地龙 10g 威灵仙 10g 鸡内金 30g 黄芪 30g 莪术 10g
14帖,水煎服。
药后6天,症状明显好转,14天症状消失,加炮山甲 3g,打粉冲服,皂刺 10g等,又巩固治疗约2月余。
复查彩超提示:胆囊息肉由原来的3个,变为1个,最大的由0.6cm×0.8cm缩小到0.1cm×0.2cm,几乎看不到了。患者甚喜,感激之言,不绝于耳。

体会:中药治疗胆囊病,不仅在消除症状上疗效显著,而且在使息肉变小或消失的效果上,也可圈可点。
第一,长期胆气不畅,郁积日久,容易化火伤阴。在脉象上,我体会左关略有弦硬,习用白芍、赤芍、玄参、生牡蛎之类的药物来养阴,如果子盗母气,出现肾阴不足的情况,则适配养肝肾滋阴之品。
第二,患者因为长期胆经不畅,常伴后背痛、胁痛等症候群,可酌选玄胡索、川楝子这对药治疗,效果不错。
第三,在消除息肉上,我喜欢加上乌梅、威灵仙、僵蚕、地龙这四味药。这四味药是四川名医余国俊教授的经验方,用之临床,疗效显著。乌梅极酸,具有疏通之力;威灵仙辛香走窜,专以攻削消伐之长;僵蚕、地龙长于化痰通络,磨坚散结。条件好者,加炮甲尤佳。
第四,也可酌选消瘰丸,此方出自《医学心悟》,具有化痰软坚散结的功效。本来上方就有玄参、牡蛎,加浙贝母就可以了。

第五,在饮食上,患者要三忌:一忌蛋类食物;二忌大量摄入动物脂肪;三忌大量摄入油炸食物。此三忌与胆囊炎患者禁忌症相同,这也是因为两者病机多有相似之处。
第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者,大多久治、失治,导致很大一部分患者同时存在脾、肾阳虚的状况,体内阴寒过盛应引起高度重视。临证可酌加理中汤随症加减使用。
最后,肝胆相照,肝主情志,此类患者思虑较多,而"思则气结"。患者应多进行户外有氧活动,放松自我,疏发肝气,有助于胆囊壁的修复。
I 原创声明
本文为甘草学园论坛医生原创,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授权后转载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公众号、作者姓名;
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 甘草学园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甘草学园公众号、作者姓名。
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