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名词解释(考试应急用)


由学校诊断学模拟题名词解释整理,其中*后数字为重复出现次数并已由高到低排序。
1. 肝颈静脉反流征:*5
患者半卧位,观察其平静呼吸时的颈静脉充盈度,然后用手掌紧贴其右上腹肝区,逐渐加压,持续至少10秒,如见患者颈静脉充盈更加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提示肝脏淤血,是右心衰竭的重要早期征象。
2. 颈静脉怒张:*4
在坐位或半卧位(上半身与水平面成45°)明显见到颈静脉充盈,称为颈静脉怒张(1分)。常见于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上腔静脉受压(1分)。
3. 三凹征:*4
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见于吸气性呼吸困难。
4.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4
周围血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杆状核大于5%或出现杆状核以前阶段的幼稚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称为核左移。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等,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
5. 板状腹:*4
因急性胃肠穿孔或脏器破裂所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膜受刺激而引起腹肌痉挛、腹壁常有明显紧张,甚至强直硬如木板,称为板状腹。
6. 肺型P波:*4
指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大于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常见于肺心病。
7. 发绀:*4
亦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广义的发绀还包括少数由于异常血红蛋白衍化物(高铁血红蛋白、硫化血红蛋白)所致皮肤粘膜青紫现象。
8. 逆行P波:*4
P波在aVR导联直立,在II、III、aVF导联倒置,称为逆行P波,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或心房下部。
9. 内生肌酐清除率:*3
单位时间内,肾脏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10. 墨菲征(Murphy sign):*3
医师用左手掌放在病人的右肋缘部,将左手拇指按压在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点)。然后让病人缓慢深吸气,如在吸气过程中病人因疼痛而突然屏气,则称Murphy症阳性,此征见于急性胆囊炎。
11. 胆—酶分离:*3
急性重型肝炎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
12. 肌张力:*3
肌肉松弛状态的紧张度和被动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13. 异常Q波:*3
正常人除aVR导联可呈Qr或QS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的1/4,时间不得超过0.04s,而且无切迹。(正常时,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型,V3导联极少有q波,V5、V6导联常可见正常范围内的q波。)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死。
14. 等渗尿:*3
健康人禁水12小时后,尿渗量一般应大于血浆渗量(>3倍)。如果尿渗量在300mOSM/kg·H2O左右时,与血浆渗量相等,此即为等渗尿,表示肾脏浓缩功能丧失。
15. 钟摆律:*3
当心肌有严重病变时第一心音的性质发生改变,且明显减弱而与第二心音的音调相似,同时心跳加速,舒张期与收缩期的时间几乎相等时出现类似钟摆声,称为钟摆律。可见于心肌炎、心肌梗塞等。
16. 症状:*3
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1分),如头痛、腹痛等(1分)。
17. 共济失调:*3
肌群间的协调运动出现障碍,肌体完成某一动作时出现笨拙、不协调。
18. 高血压:*3
未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19. 窦性P波:*2
P波方向,在Ⅰ、Ⅱ、aVF、V3~V5导联均直立;aVR导联倒置。
20. 肌力:*2
肢体随意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
21. 生命体征:*2
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重要征象,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22. 耐糖现象:*2
正常人口服或注射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暂时升高,并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促使大量葡萄糖合成糖原加以贮存,在短时间内血糖可降至空腹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耐糖现象。
23. 镜下血尿:*2
尿液外观无变化,离心后沉渣镜检时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3个。
24. 负性心尖搏动:*2
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或心包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由于重度右室肥大所致心脏顺钟向转位,而使左心室向后移位也可引起负向心尖搏动。
25. 舟状腹:*2
全副凹陷严重者前腹壁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脊和耻骨联合尤为显露(1分),全腹成舟状,成为舟状腹(1分)。
26. 体征:*2
是指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1分),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等(1分)。
27. 靴形心:*2
心脏叩诊时,心脏相对音界呈现靴形,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系由于左心室向左下增大,心腰似靴形。
28. 等张尿:*2
肾实质损害的终末期,尿比密固定于1.010左右,称为等张尿。
29. 间停呼吸:*2
又称比奥式呼吸,表现为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常见于呼吸中枢严重受抑制,如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及某些中毒。
30. 二尖瓣型P波:*2
P波增宽至0.11s以上,伴显著切迹,双峰间距≧0.04s,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为二尖瓣型P波。
31. 反跳痛:*2
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稍停片刻,使疼痛趋于稳定,然后将手突然抬起,如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剧或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提示炎症累及腹膜壁层。
32. 柏油便:*2
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亚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又称为柏油便。
33. 异常支气管呼吸音:*2
如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区域听到支气管呼吸音,或称管样呼吸音,多由肺组织实变、肺内大空洞、压迫性肺不张引起。
34. 现病史:*2
指患者患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35. 心电向量
心肌细胞在除极与复极过程中产生的心电位,既有数量大小,又有一定方向,称为心电向量。
36. 奔马律:
由出现在S2之后的病理性S和(或)S4与原有的S、S2构成的三音律或四音律,在心率加快时(>100次/分),极似马奔跑时的蹄声,故称奔马律,是心肌严重损害的体征。
37. 梨型心:
心脏叩诊时心脏相对音界呈现梨形,见于二尖瓣狭窄。系由于左心房与肺动脉段均增大,锁骨左缘第2、3肋间心界增大,心腰更加膨出导致。
38. 脑膜刺激征:
脑膜受激惹的表现,最常见于脑膜炎,包括颈强直、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
39. 渗出液:
为炎性积液,在炎性介质的作用下,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大、中、小分子物质均能渗出血管壁而形成积液。
40. 膀胱刺激征:
尿频伴尿急、尿痛。
41. 意识模糊:
表现为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声、光、疼痛等外界刺激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42. 冠状T波:
两支对称的、尖深的、倒置的T波,见于慢性心肌缺血。
43. 蛋白尿:
用常规定性方法检查尿蛋白呈阳性或定量超过120mg/24h。
44. 黄疸:
指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致皮肤、粘膜、巩膜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
45. 糖耐量减低:
糖代谢紊乱时,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则血糖急剧升高或升高不明显,但在短时间内不能降至空腹水平或原来的水平者。
46. 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吸气时脉搏增快,呼气时减慢,屏住呼吸则变整齐。属于生理现象。
47. 昏迷:
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运动,不能自发睁眼,临床上根据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种。
48. 震颤:
手触诊心脏时,手掌触到的一中细小的震动感,与猫的呼吸震动类似,又称猫喘,提示心脏有器质性病变。
49. 嗜睡:
一种病理性持续睡眠状态,患者可被唤醒,醒后可以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很快继续入睡。
50. 血红蛋白尿:
当血管内大量红细胞破坏时,出现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呈浓茶色或酱油色,镜检无红细胞,但潜血试验为阳性,见于阵发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恶性疟疾和血型不和的输血反应等。
51. 主诉:
病人感受最主要的痛苦(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主要原因。
52. 振水音:
病人取仰卧位,将听诊器放在上腹部,医师用弯曲的手指在病人上腹部作连续迅速的冲击动作,如能听到由胃内气体与液体相撞击而发生的声音,则称为震水音。多见于幽门梗阻。
53. 呼吸困难:
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严重时出现鼻翼扇动发绀,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活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54. QRS平均电轴:
指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进一步综合而成的总向量,一般与QRS最大向量的方向一致,通常以额面QRS平均心电轴与I导联的正侧段夹角的度数表示。
55. 平均心电轴:
一般指的是平均QRS电轴,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通常指的是它投影在前额面上的心电轴。
56. 肺性P波:
P波高电压≥0.25mV,在II、III、avF导联最突出(1分),常见于肺源性心脏病,故称肺性P波(1分)。
57. 捻发音: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细湿啰音,它是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吸气后期出现的细湿啰音,但其音调较一般细湿啰音稍高,似撕开血压计袖带尼龙扣带发出的声音。
58. 交替脉:
是一种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多因心肌受损,心室收缩强弱交替所致。
59. 稽留热:
指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达数天或数周,24h内波动范围不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