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选读大题(考试应急用)


太阳病
1.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和方后预后调理?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有何异同?
太阳蓄水和太阳蓄血两证,皆为太阳经表之邪不解而随经入里所致。其病位均在下焦少腹,见症均有少腹急结。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病在膀胱气分,气化失常,故必见小便不利,同时伴有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太阳蓄血证病在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如狂、发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因不关气分,所以小便白利。可见两者鉴别要点,在于小便利与不利,以及神志正常与否。
3.如何鉴别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证?
两者都可治疗溢饮,但在病机、症状、治法等方面有所不同。大青龙汤证的病机特点是外寒内热,表证重,临床可见无汗而喘,烦躁而渴,脉象浮紧,舌苔薄黄,治当散寒化饮,清热除烦;小青龙汤证的病机特点是外寒内饮,表证轻,临床可见咳嗽气喘,胸痞干呕,脉象弦紧,舌苔白滑,治当温里化饮,止咳平喘。
4.麻黄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杏甘石汤均可治疗喘证,如何鉴别?
麻黄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杏甘石汤均可治疗喘证,然而病机、主症、治法均不相同。麻黄汤证之重点在表,伤寒表实而致肺气上逆,故无汗而喘,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为外感风寒引发宿疾而喘,无里热,而有发热不渴、恶寒、汗出脉浮缓等表证,治以解肌祛风,降气平喘;小青龙汤证为太阳伤寒表实兼内有水饮致喘,见无汗有内饮,活以辛温解表、温化水饮;麻杏甘石汤证重点在肺,肺热壅盛,则蒸迫津液而外泄,故汗出而喘兼有口渴苔黄、脉数等,无表证,治以清宣肺热。
5.黄苓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桂枝人参汤均可治疗下利,如何鉴别?
均可治疗下利,黄芩汤太阳、少阳二经合病下利,其病机为少阳火郁,内连胃肠,可见肛门灼热,泻下粘秽,腹痛,甚则里急后重等。葛根汤治疗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病机为风寒束表,内犯阳明,兼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等伤寒表实证;葛根芩连汤是由于表邪不解,外寒如里化热,热迫大肠所致,证见下利不止,恶臭稠黏,肛门灼热,喘而汗出,见表证;桂枝人参汤证是由于太阳病误下伤脾脾阳亏虚下利兼表邪未解,证见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发热恶寒。
6.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如何鉴别?
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在证候、病机、治法、方药组成同中有异。所同者,三者皆有脾胃不和,升降失司,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而致心下痞,呕而肠鸣,下利之症。所异者,半夏泻心汤证以胃气上逆为主,故心下痞,呕逆较著;生姜泻心汤证因兼有水饮食滞,故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为主;甘草泻心汤证,脾胃虚弱较甚,以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安为主。
三者治法均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为主,但半夏泻心汤为其代表方剂,生姜泻心汤则重在宣散水气,甘草泻心汤则重在补中和胃。
7.桂枝新加汤和麻黄汤均可治疗身痛,如何鉴别?
麻黄汤证与桂枝新加汤证两个方证虽然都有身体疼痛,但是二者的病因病机、性质各异,临床表现不同,治法方药有别。麻黄汤证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其身体疼痛比较突出,表现为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病机因风寒束表、太阳经气不利所致,由不通则痛,属实,且以太阳伤寒表证为主,当伴见恶风寒较甚、发热,无汗而喘,脉浮而紧等,治疗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散寒为主,汗出邪去,经气畅通则身体疼痛随之而愈。
桂枝新加汤证的身体疼痛由太阳病发汗不当,损伤气营,经脉失养所致。不荣则痛,属虚,临床表现为身体筋肉酸困疼痛,且发生于太阳病发汗之后,可伴见恶风寒、汗出,脉沉迟无力等。治疗用桂枝新加汤证调和营卫,益气养营。
8.如何鉴别真武汤和五苓散?
真武汤证与五苓散证均为下焦水邪为患。五苓散证为太阳表犯不解,随经入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职,水蓄膀胱之腑,证以小便不利、口渴欲饮、少腹里急为主,治宜化气行水兼以解表。真武汤证由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邪泛溢而成,症以下利、腹痛、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为主,兼见阳虚寒盛之象,治当温阳化气以行水。
9.如何鉴别大、小陷胸汤?
小结胸证与大结胸证皆为热实结胸,但二者邪结程度有深浅之别,病变部位有广狭之异,症有轻重之不同,病势有缓急之区分,治疗有峻下与经消之别。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病位以心下为主,可以旁及两胁,下至少腹上涉胸肺颈项,其临床表现可见心下硬满疼痛,不可触近,其脉沉紧,症重势急,所以治当泄热逐水,用大陷胸汤。小结胸证为痰热互结,病位较局限,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不按不痛,其脉浮滑,症轻势缓,所以治之当清热化痰开结,用小陷胸汤。此亦说明邪有微甚,则药有缓峻;症有轻重,则方有大小。
10.桂枝加桂汤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都可以治疗奔豚证?如何鉴别?
桂枝加桂汤主治心阳虚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心阳虚欲作奔豚。桂枝加桂汤证的主症是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伴心悸等。病机是心阳亏虚,下焦阴寒,乘虚上逆。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症状是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病机为上焦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动。
阳明病
1.简述阳明白虎汤和白虎人参汤证的区别?
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症均可见发热,汗出,口渴,心烦妄语症,病机均为无形邪热亢盛,充斥表里,属阳明热,治法均取辛寒清热。白虎汤是基本方,津气损伤轻。白虎加人参汤证因里热炽盛,津气损伤重,故症见舌上干燥,口渴甚,时时恶风,背微恶寒,脉洪大等,治法上兼顾益气生津,组方用白汤加人参。白虎汤证亦可因里热郁结,气机阻滞,而见肢厥,其主脉为滑脉。
2.论述真武汤、猪苓汤和五苓散证的鉴别
猪苓汤、真武汤、五苓散在病机上均有水气为患,证候上都有水邪浸渍下焦治小便不利,治法上皆需利水。真武汤证为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邪泛滥,症见有腹痛、小便不利、下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小便清长等,治宜温阳化气行水;猪苓汤证为阳明热证误下后,津伤而邪热未去,水热互结,故而主证有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发热不恶寒,舌红苔滑等,治宜清热养阴利水;五苓散证是由于太阳表邪未解,循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主症是口渴、小便不利,伴见恶寒、头痛等表证,舌多白而少津,治则是化气行水,兼解表。
3.试述三承气汤的区别?
腑实证有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之分,故当鉴别。调胃承气汤证的病机特点是燥热偏盛,痞满较轻而气滞不甚,属阳明腑实之初结,其证候表现为蒸蒸发热、汗出、心烦甚则谵语腹胀满、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等;小承气汤证病机特为腑气壅滞较深,痞满较重而燥热不甚其证候表现为大便秘结,热结旁流、潮热、汗出、心烦,甚则谵语、腹大满,舌红苔黄厚而干、脉滑而疾等。大承气汤证的病机特点为燥热结聚与腑气壅滞均较甚,痞满燥实坚俱盛,其证候表现为大便硬结难解,或者热结旁流,潮热、谵语、手足汗出、腹涨满痛,喘冒不得卧,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舌红,苔老黄焦燥起刺,脉沉是有力等。
4.如何理解阳明病提纲证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阳气昌盛,是以邪人阳明,至从燥化。胃肠燥热亢盛其病变以热实为特征,但分而言之,又有热证、实证之别。热证者,是燥热之邪尚未与肠中之糟粕相结,只是无形之邪热弥漫全身,以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滑为主症;实证者,是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形成燥屎而阻于肠道,以不大便、潮热、谵语、然汗出、脉沉实有力为主症。无论是热证,还是实证,均属燥热实证,故以“胃家实”统括之。
5.如何理解脾约证?
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肠燥津伤,以致便秘。
少阳病
1.小柴胡汤的因、机、症、治
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症:经气不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胆火上炎:口苦、咽干、目眩情志异常:心烦,默默;消化失常: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细。
治则:和解少阳,枢机调达。
辨证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脉弦。
2.大柴胡汤的因、机、症、治
病机:少阳胆火内郁,兼阳明燥热内结。
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心下痞硬,呕吐下利,下利臭秽不爽,肛门灼热,或大便秘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热结。
临床以“肝胆气火郁滞重证,兼阳明燥热内结”为辨证要点。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因、机、症、治
病机:少阳枢机不利,气郁化火扰神,波及阳明,水饮内停。
主症:少阳经证:胸胁满闷,身重,不可转侧;胆火扰神:心烦,恐惧惊恐;阳明证:瞻语;水饮内停:小便不利;脉弦数。
治法: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
临床主要治疗“肝胆火郁,上扰心神”为病机特点的相关病证。
4.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因、机、症、治
病机: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停。
主症:胸胁满微结,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小便不利,脉弦。
治则: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辨证要点:少阳枢机不利,膀胱气化失司;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津液输布失常;少阳枢机不利,太阴虚寒(胆热脾寒证)。
5.如何鉴别大柴胡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
二者均为少阳病兼证,病机均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同时但大柴胡汤尚兼阳明里实,除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八症之外,尚有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痞硬、腹满痛、不大便或下利等证。治疗宜和解少阳,通下里实。柴胡桂枝干姜汤为少阳兼水饮内结,并见水饮证之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治宜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太阴病
1.桂枝加芍药汤证与桂枝加大黄汤证的病机的区别?
桂枝加芍药汤有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缓急止痛的作用,故用于治疗太阴经脉受邪,经脉气血不和,而出现的腹满时痛。桂枝加大黄汤是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而成,有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化瘀止痛的作用,故用于治疗太阴经脉受邪,经脉气滞血瘀,而出现的腹部大实痛。
少阴病
1.如何理解少阴病的提纲证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属心肾两脏,心主血,属火;肾藏靖,主水,病则心肾虚衰,水火两虚。阳气衰微,鼓脉无力,故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心虚神不充则精神萎靡,肾虚精不足则体力疲惫,因此患者似睡非睡、闭目倦卧的衰弱病状。脉微细反映阴阳俱虚,但欲寐反映心肾虚衰,以此脉证,说明少阴病是以全身性虚衰为病理特征的疾病。正因为此脉此证反映心为一身之主与肾为先天之本的病理特征,所以作为少阴病的提纲证。
2.试阐述四逆汤类方的异同(四逆汤,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与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同属四迫汤类方,然功用略有不同。四逆汤功在回阳救逆,主治阳衰阴盛证,症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恶寒嗜卧,脉沉微细;通脉四逆汤功在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主治阴盛格阳证,症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其人面色赤,身反不恶寒;白通汤功在破阴回阳,宣通上下,主治阴盛戴阳证,症见下利脉微,恶寒厥逆,面色赤,身反不恶寨;白通加猪胆汁汤功在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咸寒苦降,兼滋阴液,主治阴寒太盛,与阳药格拒之证,症见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心烦。临证之际,应仔细鉴别证候类型,斟酌而用。
3.如何鉴别真武汤、猪苓汤和五苓散?
猪苓汤、真武汤、五苓散在病机上均有水气为患,证候上都有水邪浸渍下焦治小便不利,治法上皆需利水。真武汤证为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邪泛滥,症见有腹痛、小便不利、下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小便清长等,治宜温阳化气行水;猪苓汤证为肾阴虚,邪从热化,水热互结,故而主证有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发热不恶寒,舌红苔滑等,治宜清热养阴利水;五苓散证是由于太阳表邪未解。循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主症是口渴、小便不利、伴见恶寒。头痛等表证,舌多白而少津,治则是化气行水,兼解表。
4.黄连阿胶汤、栀子汤证、猪苓汤证都可出现“心烦”,如何鉴别?
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柜子政汤证三者都有心中烦,不得眼,且都有热象,但其病机、证候各不相同。黄连阿胶汤证是心火亢旺,肾水不足所致,其心烦、失眠伴有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其阴虚火旺,以心火亢旺为上,准可用芩连苦寒直折;猪苓汤证是水气内停,兼阴虚内热,以小便不利,水气不化为主,治疗用猪苓汤重在利水清热;栀子豉汤证是邪热内郁胸膈所致,故除心烦不眠外,还有头汗出,甚至胸中窒、心中结痛等症,治宜清宜郁热而除烦,因为郁热而非实火所致,故不用芩连苦寒直折,而用栀子、豆豉凉而辛散,宣透郁热。
5.白虎加人参汤和附子汤证均可见到“背恶寒”,如何鉴别?
“背恶寒”可见于附子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两证一为阳虚寒湿凝滞,一为燥热伤津耗气,一寒一热,治法迥异,当如何鉴别?304条以口中不苦、不燥、大汗出的“口中和”排除了发热、大汗出、口中燥渴、背微恶寒的阳明燥热津气两伤证。故而“口中和”是里无邪热的佐证乃辨证之关键。仲景此处又一次使用了排除诊断法。
6.附子汤、麻黄汤和桂枝新加汤均可见到“身疼痛”,如何鉴别?
身痛一证,在麻黄汤证、桂枝新加汤证以及附子汤证均可见,临证时须详加鉴别,麻黄汤证的身痛为风寒之邪闭郁肌表,营阴郁滞,必伴有发热、脉浮、手足不寒,治疗当开腠发汗,汗出邪去则身痛自除;桂枝新加汤证的身痛,系气营雨虚,肌体失养,证见汗后身痛,脉沉迟,治当补气养营,疏通营卫,营卫利。气充而身痛可止;附子汤证的身痛,因少阴阳虚,寒湿凝滞,证见手足寒、背恶察、口中和、脉沉,治当扶阳温经,散寒除湿,阳气复寒湿去,则身痛即愈。
厥阴病
1.如何理解厥阴病的提纲证?
厥阴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内寄相火,邪人厥阴,疏泄失常,一方面气郁化火,上炎犯胃而为上热,另一方面肝气横逆,克伐脾士而为下寒,遂成上热下寒之证。肝郁化火,灼份津液,故见消渴,足厥阴之脉夹胃上贯于膈,肝火循经上扰则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犯胃,胃热消谷则嘈杂似饥;肝木乘脾,脾气虚寒,运化失职,故不欲饮食;脾虚肠寒,上热与下寒相阻,故食人则吐;若思者素有肠道蛔虫奇生,则可能由于蛔虫上窜于胃而随食物吐出。此上热下寒之医,治宜士木同调、清上温下之法,可选用乌梅丸治之。若医见上热误用苦寒攻则敢牌阳更伤,下寒更甚而见下利不止的变证。
概括反映了厥阴有阴尽阳生之机,发病每易出现阴中有阳,寒热错杂的特点。
2.试述乌梅丸证的因机症治。
因:肠寒胃热。
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症:时静时烦,呕吐,腹痛,时作时止,与进食有关,剧痛时手足厥冷,有呕吐蛔虫病史。
3.试述当归四逆汤证的因机症治。
病机:血虚寒凝,血脉不畅。
治: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症:手足寒厥,脉细欲绝。或见四肢关节疼痛,身腰疼痛,或见月经推迟,量少色暗,痛经等。
4、简述厥证的概念、病因病机。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不论病因属寒、属热、属烧、属水、屆虫积,厥道发生的最终机理都是导致了阴阳经脉之气失调,阴阳气不能顺接于手足。因此,就厥逆的病机而言,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导致阳气不能正常布达温煦,四肢失温则厭;就其证候特征而言,为“手足逆冷。
5.简述白头翁汤证的因机症治。
病机:肝经湿热,下迫大肠。
治法:清热燥湿,凉肝止痢。
症:下利便脓血,血色鲜艳,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伴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热象。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5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