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诊治眩晕经验
查看病例

眩晕一症,临床十分常见,以头晕目眩,伴耳鸣、恶心、呕吐,闭目静卧稍安,睁眼、运动则症状明显加剧为主要临床特点。以西医之“梅尼埃病”所占比例最大。
西医认为本病系内耳淋巴积水和迷路水肿所致。积水、水肿由何而生?至今原因未明。故仅以镇静、血管扩张、自主神经调整类药对症治疗,别无良法,疗效甚微。
吾师通过系统研究仲景治眩心法,并结合临床所见,患此证者,大多身体素质较差,肺、脾、肾三脏偏虚者尤多的特点,究明眩晕一证,多为浊阴上泛,蒙蔽清阳所致,实与西说暗相契合。
其所以然之理,在于肺主气而司宣降,虚则宣降易失而清气不布;脾主运化而升清,虚则运化易碍而清阳不升;肾主温煦而泄浊,虚则气化无力而浊阴不降。且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诱发,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邪实的一面。昧者不识,多以“镇肝熄风汤”治之,效验者十不过一二。
本证的辨证要点为舌胖苔滑,脉弦细或紧。治疗当以肺、脾、肾三脏为中心。宜开宣肺卫以畅通表里,表里通畅则清气敷布,浊阴自散;健运中土以复升降之机,升降复则清阳上聚,浊阴下趋温通肾气以复其气化,气化流行则浊阴自泄。三管齐下,共同体现益气通阳、解表导浊的治疗原则。
吾师以仲景五苓散化裁而成“定眩饮”,全方组成:桂枝6g、茯苓30g、泽泻30g、白术15g、法半夏20g、人参10g、天麻10g,方中人参补益肺、脾、肾三脏元气而振奋清阳;白术健脾除湿而布运水津;半夏化饮降逆而引流下趋;茯苓、泽泻利水渗湿而排泄浊阴;桂枝温经散寒,开宣表卫,上通肺窍,下暖命门,最能推动三焦气化流行,既助人参布张清阳,又助茯苓、泽泻化浊散阴;眩晕发作之际,烦躁呕逆并见,多兼肝阳扰动之象,故佐天麻以平肝息风。
全方共奏补虚泄浊、平肝定眩之功。经长期临床验证,运用本方治疗梅尼埃病,无不效如桴鼓。舌苔白滑而外感症状较重者,桂枝用量加倍,人参用量减半;舌红苔黄,有热象者,去桂枝,加桔梗、薄荷、淡竹叶各10g;舌苔厚腻者,加苍术、紫苏梗、藿香各15g,舌红少苔,阴虚阳亢者禁用。
【病案讨论】 气虚湿滞眩晕案
郑某,男,57岁,干部。1992年2月13日,因眩晕月余不愈,前来吾师处就诊。
自述:月前某日晨,醒来即头晕目眩,动则天旋地转,恶心呕吐,遂投西医治疗,被诊为梅尼埃病,先后给予苯巴比妥、安定、抗眩啶、谷维素等药,历时旬余,症状略有缓解,可下床行走,但总觉进展甚微,于是经患者介绍,从数百里外专程前来求治。
问诊:二便尚可,胃纳略有减少,除眩晕时呕恶不适外,余无特殊变化;望诊:精神尚佳,形体略瘦,舌苔薄白而润,中部稍厚,检视前服药方,或给予镇肝熄风汤,或给予知柏地黄汤,服药 20余剂,四更医而不效。
问诊:既往并无此病史,此次发病亦无明显诱因;望诊:神气清朗,舌质正常,苔薄白润;切诊:六脉浮细而滑。
诊断:眩晕。
辨证:气虚表郁湿滞。
治法:益气解表,化气开郁。
方药:五苓散化裁。
桂枝 10g 苍术 10g 猪苓 20g
茯苓 30g 泽泻 10g 紫苏 15g
人参 5g
水煎服,1日1剂,暂服1剂,以观其变。首煎服1次,约1小时后,小便畅解,量倍于常,立感神定晕止,全身轻快。
讨论:
[1] 似此如寒无寒,如热无热,似虚非虚,似实非实之证,最难辨识。苔白润、脉浮细、且年近花甲,又病发于数九隆冬均为较有价值的辨证依据。
[2] 气虚表郁湿滞,虽历时月余,但表郁不解,里气不能与自然之气相交通,必然影响气机升降,升降障碍,则五经不行,水津不布,浊阴独居于上,清阳反走于下,眩晕、呕恶、泄泻必作,故以五苓散加紫苏、人参治之。意在疏风散寒,以解表开郁;化气行津,以排泄浊阴;佐益气以壮本元而固藩篱。
——本文摘自《陈潮祖临证精华》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