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寻药之我见
近闻母校邀请××大学医学部张教授莅临沈药传授“靶点觅新药”的专题讲座。有感,不揣冒昧,但发此文。
靶点寻药(新药开发热门思路)是欧美国家早开先河,西风东进,国内药学科学家趋而随之渐成固态。愚之见:活着的人真实处在“即生即死”的运动状态,如同长江黄河奔腾向海(死亡)逝者如斯,未有停歇。一只脚想停留在同一流水点上是万不可能。如此看来,射手(新药开发者)想找到固定的“靶子”(药物作用点)何其难也!人体不是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简单组合,而是迄今为止现知宇宙间最高级、最精密的计算机。她是由形而上之“神”(精神,思维)所控制的无可破解的“灵物”。单纯应用唯物机械论去研究她,无异于千里之外并雾里看花。
活着的人和新逝死尸唯一的区别是有否”一口气”(即新陈代谢)。尽管组成机体的各种基本元素及其比例没有任何变化,在她失“神”之后,靶点是固定了,射手的箭射出去,此时,准确与否都毫无意义。另外“靶点”还有一层意思:须正反两面看“靶点”——正面看是“凹洞”,背面看是“凸洞”——也是靶点吧。那么同一药物另外一面的作用点考虑了么?
因为无法真正固定药物作用靶点(动态人体很难到找精准又固定的靶点),往往是“城楼失火,殃及鱼池”。所以临床上所用的治病药,绝大部分带来的毒副作用可不在少数。多半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药源性疾病频发,病人不是死于疾病,许多是死于“合理用药”的治疗。
愚之见:首先定位人体是流动着的生命体,如同亿万水之珠粒(细胞)汇成大瀑布奔腾向海(死亡),此过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五脏六腑协同,四肢百骸共济——由“神”(舵手)司令,完成百年旅程。如果身体出了毛病,一定需要全面检查(大阴阳平衡),局部定位(小阴阳平衡),再施治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调节和纠错的过程。
结论:准确的靶点寻药和疗法只能算众多研究方法的一种,切切不可奉为神圣,视为唯一。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