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状神经节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星状神经节(stellate ganglion,SG)是颈部交感神经节的一部分,通过阻滞星状神经节,可以治疗多种顽固性失眠、头痛、心血管疾病等。但是星状神经节附近毗邻颈动脉、颈静脉、椎动脉、甲状腺、食管等重要器官,操作不规范具有一点的风险性。
解剖定位
星状神经节呈梭形或星状。是颈下神经节与第一胸节合并而成,大小约为1.2cm×0.6cm×0.4cm。位于第7颈椎横突基部和第一肋骨颈之间的前方,椎动脉起始部的后方,颈长肌的外缘,斜角肌群的内侧,肺尖在其前下方。毗邻还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膈神经、右淋巴导管等。

星状神经节分支示意图
作用机制
中枢作用:通过调理下丘脑的维护内环境稳定机能而使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保持正常。
周围作用:由于阻滞部位的节前和节后纤维的功能受到抑制,分布区内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的心血管运动、腺体分泌、肌肉紧张、支气管收缩及痛觉传导也受到抑制,此周围作用一直被用来治疗头颈部、上肢、肩部、心脏和肺部的一些疾病。
适应证
主要适用于头面、胸背及上肢带状疱疹、幻肢痛和灼性神经痛;更年期妇女自主神经紊乱;偏头痛;改善上臂血液循环,有益于急性血管栓塞、雷诺病、硬皮病的治疗;并可缓解急性或慢性心绞痛;防治脑血管痉挛等心血管疾病的症状;治疗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症,以及过敏性鼻炎、突发性耳聋等五官科非疼痛性疾病。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免疫性疾病
以往观点认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与下丘脑-交感神经-肾上腺轴作为两大参与调控免疫系统的神经-内分泌调节轴,介导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而SGB通过阻断下丘脑-交感神经-肾上腺轴,可有效抑制患者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近年来的观点却认为,交感神经并非完全通过内分泌系统参与免疫调控,也能直接调控免疫系统功能。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
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在睡眠障碍、阵热潮红、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而SGB能够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因而在上述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循环系统疾病
SGB能够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功能,调节心血管系统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从而达到治疗循环系统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目前,颈交感神经阻滞主要采取气管旁方法。有以第6颈椎横突作为标志的C6GSB方法,还有以第7颈椎横突作为标志的C7GSB。但是由于C7横突较小,不易触及,并且穿刺风险较大,易触及椎动脉,所以目前以第6颈椎横突作为标志的操作较多。

病人取仰卧位,头向前视。用一薄枕垫在双肩下面,使颈部尽量伸展。体表定位:先沿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向内侧触摸到气管外缘,再沿气管向上3~4cm左右,平行于气管外缘触及动脉搏动。术者用左手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及颈动脉鞘的内容物压向外侧,中指尖下压时可触及到骨性感觉,并尽量向内抵住气管外缘后稍向外移动中指,暴露出穿刺部位间隙。常规消毒后,用3cm长、7号短针沿术者中指尖轻轻垂直进针约1.5cm,直到针尖触及到骨质,说明针尖触及到颈6或颈7的横突根部,然后将针尖退出1~2mm,仔细回吸无血或脑脊液,注射1%利多卡因8~10 ml 注射2~3min后病人出现同侧霍纳征,则表明阻滞成功。

此外,还有后入路穿刺路径,不过该路径操作复杂,风险也较大,此处不予介绍。

后入路操作路径
超声引导下阻滞技巧
示意图显示探头放置位置(平行于环状软骨),探头所探查结构的相对位置。



上图中Ca为颈动脉,IJ 颈内静脉,LC颈长肌,AT 前结节,TP颈6横突,
箭头所指为穿刺针,小箭头所指为药液扩散情况。

C6椎体横向扫描图像

彩色多普勒成像
注意事项
穿刺针触及星状神经节时并不一定有异感,故不需寻找异感。
对肥胖或某些穿刺不顺利的病人,不必过分寻找骨性标志,可先注入1~2ml局麻药,观察阻滞效果后再注入其他部分药液。
阻滞成功标志:注药侧出现霍纳综合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结膜充血、面微红、无汗、温暖感。
星状神经节阻滞不宜用神经破坏药。
不要同时阻滞双侧星状神经节,以防发生心肺意外。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