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二)


西医《内科学》说: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必须以高于正常的血胰岛素释放水平来维持正常的糖耐量,表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处理葡萄糖的能力减退。约50%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IR,在肥胖、血甘油三酯升高、高血压与糖耐量减退同时并存的四联症患者中最为明显。近年来认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生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但是胰岛素抵抗是如何导致血压升高的,尚未获得肯定解释。”
一句话,胰岛素抵抗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体对葡萄糖的催化不利,导致了人体对葡萄糖的储存和利用不良所致。这好比人体对葡萄糖“加工”的机器和仓库出了问题,而胰岛素这个“传送带”也就失去了部分的作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而这个关键之所在从根本上来说,就体现在肝系统上面!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催化葡萄糖的专属酶——葡萄糖激酶,仅存在于肝细胞之中;肝脏之中的肝糖原储备是唯一可以直接影响血糖的糖原储备;肝脏又是人体三大物质的代谢中心。
绝大大多数的胰岛素抵抗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如血脂、胆色素、各种转氨酶、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等方面的异常。
其次是血压方面的异常,这个问题与肝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兴趣的网友朋友,可以参阅本人的其他文章)。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造成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主要是“中满内热”所致,《内经》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亦即仝小林教授所谓的“土壅”所致。
“土”为什么会出现“壅”的情况呢?那多是因为“木不疏土”的结果。肝主疏泄,是“肝之郁”导致了“土壅”的发生,“土壅”的结果又导致了“中满内热”的形成。
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化,而成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六郁可转化兼夹,其中以气郁、痰郁、血郁三者为要。《丹溪心法·六郁》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诸郁源乎肝!
所以胰岛素抵抗的另一个成因是“木郁”!
“木郁”和“土壅”是胰岛素抵抗的两大成因!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仝小林教授的医案:
王某,男,60岁,2007年11月15日初诊。
主诉:冠心病、高血压数年余。患者1995年因“冠心病、高血压”于医院就诊,查空腹血糖升高,予中药控制血糖,效果尚可;1996年改服西药格列齐特片(Ⅱ);1998年更改为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2006年8月又改为瑞格列奈片,早0.5mg,中1mg,晚1mg,服用至今,血糖控制理想,空腹血糖维持在5~6mmol/L。既往冠心病史20年,1998年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高血压病史40年,血压控制尚可。患者平素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氯沙坦钾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辛伐他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
刻下症见:口干、口渴,视物模糊,晨起心脏有压迫感,易汗出,腰酸,易患口腔溃疡,纳眠可,二便调。11月9日查总胆红素(TBIL)30.1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3.1μmol/L。身高173cm,体重85kg。脉偏沉略滑。
西医诊断:代谢综合征。
中医诊断:消渴,心悸。
中医辨证:肝胃郁热。
治法:开郁清热。处方:拟以大柴胡汤加减治之。柴胡15克,黄芩30克,黄连30克,干姜6克,枳实9克,半夏9克,生大黄3克,茵陈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原按:
(1)代谢综合征是心血管病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与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其中心环节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主要组成成分为肥胖症,尤其是中心性肥胖、2型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以及高血压。患者为老年男性,病情较复杂严重,符合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患者本为膏浊痰热的体质,脾胃早已损伤,患病日久,热伤阴液、精津,出现口干、口渴,火热内存上炎口腔而易溃疡,胆红素指标的升高显示肝胆疏泄功能的异常,总之是一派肝胃郁热伤阴之象。
(2)大柴胡汤集辛开苦降、开郁清胃、苦酸制甜为一体。辛则温脾化湿,苦则清胃中郁火,辛苦合用则泄郁火、化瘀滞。根据辨证选择大柴胡汤以泄肝胃郁热,酌用干姜兼顾和胃,既顾护后天之本,又无败胃之虞。由于胆红素的升高,加用大剂量茵陈,茵陈苦泄下降,性寒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排出。笔者常用本品治疗胆汁瘀滞引起的疾病,收效颇佳。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