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癌症研究治疗最新进展(2022年5月)

发布于 2022-05-10 · 浏览 3128 · IP 北京北京
这个帖子发布于 2 年零 356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癌症,让无数人为之心焦,好在近年来在靶向治疗的基础上,免疫治疗的兴起,为缓解这一疾病负担带来了希望。本篇我们将对近期癌症研究治疗相关重磅消息进行摘讲:


【1】《自然·医学》:bTMB里程碑!首个bTMB指导免疫治疗的前瞻临床研究最终分析结果公布

2022年05月10日报道,近日,由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的Edward S Kim教授和克利夫兰诊所的Vamsidhar Velcheti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自然·医学》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公布了首个bTMB前瞻性临床研究的最终分析结果。

 

img

他们发现在接受一线阿替利珠单抗(PD-L1抑制剂)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bTMB越高,越倾向于获得更高的客观缓解率(ORR),更长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尽管基于预设的bTMB阈值分组(≥16 vs<16),PFS无显著差异,高bTMB患者长程随访后的OS获益显著。


这一研究前瞻性地论证了bTMB对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价值,同时也提出了bTMB未来的优化方向,为bTMB进入临床实践,向标准化检测进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细胞》:破解最毒乳腺癌易卷土重来之谜


2022年05月10日报道,近期,由Dana-Farber癌症中心Judith Agudo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Cell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在TNBC中有一群抵抗T细胞杀伤的静息肿瘤细胞(QCCs)。这些QCCs通过激活HIF1a,与免疫抑制性成纤维细胞、功能失调的DC细胞一起形成了一个抵御T细胞浸润与杀伤的微环境。从而在免疫治疗中存活下来并引起肿瘤复发。

img

 这项研究成果为我们揭开了乳腺癌免疫逃逸的神秘面纱,突出了QCCs在乳腺癌免疫逃逸中的重要作用,提示我们靶向清除QCCs可能是破解TNBC免疫耐药难题的有效途径。


【3】Nature Cancer:发现线粒体分裂通过调控相变促进巨噬细胞吞食癌细胞


2022年05月10日报道,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苏士成团队在Nature Cancer杂志在线发表题为“Macrophage mitochondrial fission improves cancer cell phagocytosis induced by therapeutic antibodies and is impaired by glutamine competition的”研究成果,发现线粒体分裂通过改变吞噬机器两个重要成分WIP和WASP相变,从而促进巨噬细胞吞食癌细胞。靶向调控肿瘤微环境谷氨酰胺竞争的酶,能通过促进肿瘤吞噬从而提高多个单抗的疗效。

img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抗体介导的肿瘤吞噬模型的研究,揭示了肿瘤微环境谷氨酰胺的竞争抑制巨噬细胞内线粒体分裂和维持WIP/WASP相分离,从而抑制PKC-θ磷酸化WIP和Actin的极化,最终产生临床抗体耐药。该研究为增强下一代肿瘤免疫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


【4】Cancer Res:南大闫超/于涵洋团队合作开发首个用于治疗膀胱癌的核酸适体药物

2022年05月9日报道,近日,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闫超课题组与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于涵洋课题组合作,在 Cancer Research 期刊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of novel aptamer-based targeted chemotherapy for bladder cancer的研究论文。

img


该研究利用体外筛选方法分离鉴定到能够特异性结合并内化膀胱癌细胞的核酸适体B1,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核酸适体介导的化疗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并在小鼠膀胱癌原位模型的灌注治疗实验中展现了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和药物安全性,给核酸适体药物的成药性带来新曙光。


【5】铁死亡立功了!患上致命脑肿瘤后,他们竟自行痊愈了

2022年05月9日报道,近日,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ancer 上发表了题为:MYCN mediates cysteine addiction and sensitizes neuroblastoma to ferroptosis 的研究论文。


img


该研究表明,MYCN 扩增的神经母细胞瘤对半胱氨酸高度依赖,且对铁死亡敏感,阻断半胱氨酸能够促进癌细胞的铁死亡,显著抑制肿瘤生长。

该研究也解释了为什么一部分神经母细胞瘤婴幼儿患者在未经治疗的会自发痊愈——癌细胞快速分裂时耗尽半胱氨酸后触发铁死亡,从而清除了癌细胞。


【6】Nature:同时靶向CDC7和CDK1有望更有效治疗癌症



2022年05月9日报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威尔康乃尔医学院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长期以来被认为在细胞分裂过程的早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蛋白---CDC7---实际上可以被另一种名为CDK1的蛋白取代。这一发现代表了细胞生物学的一个基本进展,并可能导致新的癌症疗法,因为癌症经常改变细胞分裂的分子机制以维持其快速生长。相关研究结果于2022年5月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DC7-independent G1/S transition revealed by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img



这些作者确定了在多种哺乳动物细胞类型中去除CDC7的效果。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同时靶向CDC7和CDK1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癌症治疗策略。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威尔康乃尔医学院细胞与发育生物学教授Tobias Meyer博士说,“这项研究提供了对细胞分裂中最重要步骤之一的新认识,并为未来的癌症治疗提出了一组新的靶标。”


【7】科学家发现介导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重要分子


2022年05月9日报道,近日,来自基因泰克(Genentech)的研究人员发现内吞体分选转运复合体(ESCRT)参与的细胞膜修复机制介导了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抑制ESCRT能够促进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相关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在《Science》题为“ESCRT-mediated membrane repair protects tumor-derived cells against T cell attack”。



【8】GUT: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破解吸烟致肠癌之谜


2022年05月9日报道,近日,由香港中文大学于君领衔的研究团队,在Gut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1]。 她们发现吸烟导致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组成发生改变,导致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和致瘤、促炎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促进结直肠肿瘤的发生。 她们的研究提示,控制肠菌可能是一种预防吸烟人群患结直肠癌的潜在策略。

img



【9】Diabetologia:干细胞疗法或能保护癌症患者机体抵御癌症疗法所产生的严重副作用

2022年05月8日报道,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Diabetologia上题为“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event type 1 diabetes induced by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日本大阪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干细胞疗法或能保护机体抵御诸如上述严重副作用的发生。




【10】iScience:训练蚂蚁,快速准确识别癌细胞


2022年05月7日报道,近日,巴黎第十三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Cell 子刊 iScience 期刊发表了题为:Ants detect cancer cells through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蚂蚁可以迅速适应将癌细胞的气味与奖励联系起来,从而快速区分癌细胞和健康细胞,这种区分依赖于细胞所特有的挥发性有机物(VOC)。

img

img

蚂蚁只需要一些训练试验就可以学习、记忆和可靠地检测人类癌细胞的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气味。与使用其他动物相比,使用蚂蚁作为检测人类癌症生物标志物的活工具是可行、快速且省力的。



【11】AM:细胞内自组装驱动的持续ROS产生器,增强基于5-氨基酮戊酸的肿瘤治疗


2022年05月10日报道,受ALA的自然生物转化(ALA-PpIX-heme)启发,郑州大学刘军杰、张开翔、张云等人开发了一种持续的ROS产生器(URG),它能通过细胞内的自组装将血红素转化为过氧化物酶类似物。

img



【12】《科学》:癌细胞“自毁”DNA求生


2022年05月7日报道,近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Claus S. Sørensen教授领衔的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重磅研究成果,帮我们揭开了谜团。 他们发现,肿瘤细胞在DNA被放射线破坏之后,会招募一种核酸酶(CAD)到DNA损伤处,主动切断自身特定位点的DNA,阻止复制分裂的进行,使得肿瘤细胞停滞在G2期(DNA合成后期),为修复放疗导致的DNA损伤赢得宝贵时间。


img


 这一颠覆性的研究,证实了肿瘤细胞在放射性DNA损伤的压力下,存在一种“剑走偏锋”的自救方式,并为改善放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13】JCO:新发现可评估男性恶性生殖细胞预后的预测因子!

2022年05月7日报道,近段时间Dennis M Timmerman教授及其团队针对GCTs(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顺铂耐药展开了研究,可以为临床上该类患者的顺铂用药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img


研究人员设定了顺铂耐药的GCT细胞系模型,并将其分子特征与顺铂耐药和/或临床结果不佳的患者样本进行了比较。随后评估了重叠的遗传特征与临床数据之间的关联。最后用Cox回归法来确定这些特征在目前使用的风险分类中的预后相关性。


【14】大规模研究揭示:经常喝牛奶,与中国人癌症风险升高有关,尤其是肝癌和乳腺癌

2022年05月10日报道,2022年5月6日,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在 BMC Medicine 期刊发表了题为:Dairy consumption and risks of total and site-specific cancers in Chinese adults: an 11-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0.5 million peopl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对超过51万中国人进行了平均长达11年的随访,发现在中国成年人中,更多的乳制品摄入与更高的肝癌和女性乳腺癌风险相关。


img


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嘉道理生物库前瞻性研究从510146名中国成年人那里收集的数据,分析了乳制品摄入量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


经常食用乳制品者的癌症总体发病风险提高9%,肝癌发病风险提高18%,女性乳腺癌风险提高22%。 每天每多摄入50克乳制品,总体癌症风险、肝癌风险和女性乳腺癌风险就会分别提高7%、12%和17%。 经常食用乳制品者的淋巴瘤发病风险升高23%,但此关联在多重检验校正后失去了统计学显著性。 该研究并未发现乳制品摄入与结直肠癌、前列腺癌或其他种类癌症的发病风险有显著性关联。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128

回复7 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