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急性扭伤,有哪些简易方法缓解?
急性腰扭伤,又被称为闪腰,为腰部软组织包括肌肉、筋膜、关节、突关节的急性扭伤。中医认为“腰者,一身之要,仰俯转侧无不由之。急性腰扭伤多见于青壮年。
病因
主要因肢体超限度负重,姿势不正确,动作不协调,突然失足,猛烈提物,活动时没有准备,活动范围过大等。
本病主要有两种原因引起腰部软组织损伤:

(1)腰扭伤:腰扭伤多因行走滑倒,跳跃、闪扭身躯、跑步而引起,多为肌肉韧带遭受牵挚所致,故损伤较轻,
(2)腰挫裂伤:腰挫裂伤是较为严重的损伤,如高攀、提拉、扛抬重物的过程中,用力过猛或姿势不正,配合不正当造成腰部的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与关节囊的损伤和撕裂。

易患人群
1)青壮年体力劳动者,体育运动者,长期弯腰工作者;特别是腹型肥胖男性,剧烈“运动”后可能就会突发腰痛。


2)久坐缺乏腰背肌锻炼者,震荡、突然改变体位者;
3)中年女性、产后、哺乳期妇女;老年女性也容易伴发,帮助看孙子的奶奶,老年人腰肌薄弱,经常抱小孩造成腰肌劳损,如长时间弯腰拖地或搬重物,很可能突发急性腰扭伤。

4)后关节、腰骶角异常者。
临床表现
一旦出现腰扭伤,患者立即腰部僵直,弯曲与旋转陷入困境,疼痛剧烈且波及范围大,肌肉痉挛,咳嗽或打喷嚏会使疼痛有加,难以行走,有的患者尚需家属搀扶,或抬至附近医院急诊。X线检查可见脊柱变直或有保护性侧凸。
患者伤后立即出现腰部疼痛,呈持续性剧痛,次日可因局部出血、肿胀、腰痛更为严重;也有的只是轻微扭转一下腰部,当时并无明显痛感,但休息后次日感到腰部疼痛。腰部活动受限。不能挺直,俯、仰、扭转感困难、咳嗽、喷嚏、大小便时可使疼痛加剧。站立时往往用手扶住腰部,坐位时用双手撑于椅子,以减轻疼痛。
腰肌扭伤后一侧或两侧当即发生疼痛;有时可以受伤后半天或隔夜才出现疼痛、腰部活动受阻,静止时疼痛稍轻、活动或咳嗽时疼痛较甚。检查时局部肌肉紧张、压痛及牵引痛明显,但无瘀血现象(外力撞击者例外)。
诊断
患者有搬抬重物史,有的患者主诉听到清脆的响声。伤后重者疼痛剧烈,当即不能活动;轻者尚能工作,但休息后或次日疼痛加重,甚至不能起床。检查时见患者腰部僵硬,腰前凸消失,可有脊柱侧弯及骶棘肌痉挛。在损伤部位可找到明显压痛点。
,时长05:44
下腰痛科普
本病临床上常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骶腰韧带损伤,严重者可造成韧带撕裂或棘突上剥离。部份患者可以是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主要表现为伤后腰部立即发生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全部腰肌处于紧张状态和僵板。本病一般不造成神经损伤。部份特别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隐性脊椎裂。
辅助检查
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X线检查。
1、损伤较轻者,X 线平片无异常表现;
2、损伤严重者,X 线表现一般韧带损伤多无异常发现,或见腰生理前突消失棘上、棘间韧带断裂者侧位片表现棘突间距离增大或合并棘突,关节突骨折。
腰椎CT/MRI可以用作鉴别诊断,排除腰椎间盘突出。对于伴有外伤患者,腰椎CT有助于排除隐匿性骨折。MRI对于韧带损伤具有独特的诊断意义。
伴随损伤/临床分型
常见累及组织(以下是需重要体格检查的位置,也是治疗的重点)
1)腰大肌/髂腰肌、腰方肌、竖脊肌

2)棘上韧带、棘间韧带、胸腰筋膜

3)腰骶关节、关节突关节

(1)腰肌扭伤:腰部肌肉在脊柱各节段中最为强大,其主要作用在于维持身体的姿势。坐位或立位时,腰背部肌肉无时不在收缩以抵抗重力作用于头、脊柱、肋骨、骨盆,不仅控制前屈时身体向下传达的重力,且能恢复直立姿势。除侧方的肌群外,骶棘肌最易受累而引起损伤。其好发部位以骶骨附着点处最常见,其次为棘突旁或横突上的腱膜附着处,而位于肌腹中部的撕裂则较少见。
(2)棘上韧带损伤:棘上韧带是附着在各椎骨棘突上的索状纤维组织,表面和皮肤连着,起保持躯干直立姿势,以及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腰部棘上韧带较强大,但在腰5~骶1处常缺如或较为薄弱,而腰部活动范围较大,故也易造成损伤。
(3)棘间韧带损伤:棘间韧带位于相邻的两个棘突之间,位于棘上韧带的深部,其腹侧与黄韧带相连,背侧与脊肌的筋膜和棘上韧带融合在一起,形成脊柱活动的强大约束。腰部屈伸动作使棘突分开和挤压,棘间韧带的纤维之间相互磨擦,日久可引起变性。在此基础上,加之外伤因素,棘间韧带可发生断裂或松弛。
(4)腰椎小关节紊乱:每节腰椎均有三个关节,即两个后滑膜关节和一个前椎间盘关节。相邻椎体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相吻合,构成关节突关节,周围被一层薄而坚的关节囊所包裹,可从事屈伸和旋转运动,起着稳定脊柱和防止椎体滑移的作用。当腰部突然过度前屈并向一侧旋转时,可使关节突关节间隙变大,滑膜进入关节间隙,直腰时将滑膜嵌住,发生急性腰痛。
(5)腰骶关节损伤:人体上半身重量依靠腰骶间的椎间盘和小关节支撑在下半身上,腰骶部是整个脊柱中负重最大的部分。当脊柱发生屈曲、后伸和旋转运动时,都作用于关节突关节上,而关节有关节囊、韧带相连,允许一定的活动,但在过伸时遭到牵拉伤、撕裂和半脱位,导致腰骶关节损伤。另外,腰骶部的异常结构如隐性脊柱裂、腰椎骶化也是诱发因素。
治疗
急性腰扭伤的治疗采用推拿、针灸、理疗、药物等方法,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腰肌痉挛与腰部疼痛症状,恢复腰部功能.治疗上为非手术疗法,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药物:
在急性期推选用非甾体消炎镇痛(如西乐葆、扶他林)药配合中枢性肌松药(乐松)使用,也可配合中成药活血化瘀。
物理因子治疗:
各类物理因子的治疗,包括光、热、电刺激、体外冲击波。
针灸、小针刀治疗:
急性腰扭伤会伴有肌肉保护下痉挛,采用针刺、小针刀治疗,对挛缩的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针刺治疗,可以迅速缓解肌肉痉挛。
手法松解、呼吸训练:
在治疗腰扭伤时,腰大肌和腰方肌是不可忽视的一块肌肉,但是却常常被忽视。原因就是腰大肌、腰方肌处于脊柱深层,常规针刺治疗很难处理到这两块肌肉。可以采用从腹侧进行手法松解这两块肌肉。配合腹式呼吸激活腰大肌和膈肌。



神经阻滞:
针对腰椎横突进行阻滞,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方法见腰椎横突神经阻滞。

针刺一针疗法
针刺手背“腰痛穴”
“腰痛穴”又称“腰腿点”,是手背上的一对经外奇位。腰痛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其发病原因又各有不同,腰痛穴主要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一般说来,针治急性腰扭伤,远道取穴比局部取穴重要。

针刺“落枕”、“中渚”穴
腰痛穴对治疗急性腰扭伤具有较好疗效,但这种特异性是相对的。我们取腰痛穴前边的两个穴位落枕、中渚,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针刺“八邪”穴
由中渚、落枕穴向前,从食指至小指的四个指缝间,有四个奇穴,叫八邪穴,也是治疗腰扭伤。

针刺“后溪”穴
小指后外侧的手太阳小肠经后溪穴更常用来治疗落枕和腰扭伤。取穴时轻握拳,在第五掌骨头后与中渚相平处进针,针向掌骨下,透过中渚,进针1寸许,捻转时有明显酸胀感。


针刺“合谷”穴
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配合中渚穴,也可治疗腰扭伤。取合谷穴,要靠第二掌骨侧进针,这样会出现较强的酸胀感(在肌肉丰富处多产生酸感,近关节处多胀重感)。


针“孔最”、“闪腰”、“扭伤”穴
臂部有几个奇穴,例如在曲池、手三里之间名为“闪腰”穴,曲池与阳池(腕关节部)连线的上1/4与下3/4的交接点名为“扭伤”穴等。
看名称就知道这也是从治疗腰扭伤经验中总结出来。针这些穴位,同样要配合腰部的伸转动作

预防与康复指导
应该宣传患者,工作或做家务时,尽量避免弯腰搬重物,需弯腰的动作尽量能改为坐板凳或半蹲姿势完成。

尽可能改善劳动/活动条件,以机械操作代替繁重的体力劳动。劳动时注意力要集中,特别是集体抬扛重物时,应在统一指挥下,齐心协力,步调一致。体育运动时提前做好热身活动,避免刚运动时就做剧烈运动。

掌握正确的姿势,如扛、抬重物时要尽量让胸、腰部挺直,髋膝部屈曲,起身应以下肢用力为主,站稳后再迈步,搬、提重物时,应取半蹲位,使物体尽量贴近身体。

加强保护,在做扛、抬、搬、提等重体力劳动时,应使用护腰带,以协助稳定腰部脊柱,增强腹压,增强肌肉工作效能。若在寒冷潮湿环境中工作后,应洗热水澡以祛除寒湿,消除疲劳。尽量避免弯腰性强迫姿势工作时间过长。
注意下床的姿势,以俯卧位姿势。可以适当佩戴腰围,但不宜过久,过久仍会使腰背肌萎缩,不利于恢复。

腰肌扭伤不是大病,但是鉴别诊断很重要,治疗前必要的腰椎X片甚至MRI是必要的。对于顽固性腰痛,要注意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鉴别。

大部分患者经常规治疗后效果良好,对于顽固性和反复腰痛,必须分析其腰痛的深层次原因,比如是否伴有腹型肥胖、是否与工作形式有关、是否伴有呼吸模式错误、是否伴有下交叉综合征等等。因此急性腰扭伤的深层次原因是值得深究的,这样才能保证疗效,预防复发。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