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篇大热文章——铜死亡
在铁死亡的热度逐渐“凉下来”之际,铜死亡横空出世,引起广泛关注。介绍最近大热的一篇文章,由美国Broad研究所Todd R. Golub与Peter Tsvetkov(第一作者)合作完成,3月份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题目为Copper induces cell death by targeting lipoylated TCA cycle proteins的研究论文(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f0529 )。

Todd R. Golub 是应用基因组学研究肿瘤的世界军人物,在儿童白血病的分子机制研究上获得了重大发现,Golub团队的工作为利用基因表达分析诊断和分类人类肿瘤奠定了基础。
本次文献解读分为4个部分,PART I:背景介绍及铜离子诱导新型细胞死亡( Fig-1,2 );PART II:铜死亡关键基因FDX1是蛋白脂化的上游调节因子(Fig-3,4);PART III:铜直接结合并诱导脂酰化 DLAT 的寡聚化(Fig-5);PART IV:化学及基因诱导的铜依赖细胞死亡的共同机制(Fig-6)及全文逻辑梳理。
背景介绍。细胞死亡是细胞行为学上非常重要的表型之一,一直都是科研热点。细胞死亡的形式包括凋亡(Apoptosis)、自噬 (Autophagy),到焦亡 (Pyroptosis),以及前几年比较热、现在逐渐“凉下来”的铁死亡(Ferroptosis)等。接下来,我们分别做点介绍。

细胞凋亡(Apoptosis):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对细胞内物质进行周转的重要过程,损坏的蛋白或细胞器被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泡包裹后,送入溶酶体(动物)或液泡(酵母和植物)中进行降解并得以循环利用。

细胞焦亡(Pyroptosis):又称细胞炎性坏死,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表现为细胞不断胀大直至细胞膜破裂,导致细胞内容物的释放进而激活强烈的炎症反应。细胞焦亡是机体一种重要的天然免疫反应,在抗击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由gasdermin介导的细胞程序性坏死。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铁依赖性的,区别于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细胞自噬的新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铁死亡的主要机制是,在二价铁或酯氧合酶的作用下,催化细胞膜上高表达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从而诱导细胞死亡;此外,还表现为抗氧化体系(谷胱甘肽系统)的调控核心酶GPX4的降低。

铁死亡的发现说明金属离子可以诱导细胞死亡,那么,其他金属元素,比如铜,是不是也可以导致细胞死亡呢?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正常血浆铜约95%是以铜蓝蛋白形式存在的,另有少量铜与白蛋白结合。比如肝豆状核变性(即威尔逊氏病)为遗传性铜转运缺陷性疾病,为铜转运腺苷三磷酸(ATP)酶的缺乏,造成铜在肝中贮积,继之储积在多种组织中,如脑、肾及角膜。肝细胞中铜的贮积达到一定程度使肝细胞坏死,铜释放到血浆可导致溶血,铜在其他脏器中贮积可造成相应器官的损伤。与传统的铜毒性相关的研究不同,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利用铜毒性治疗肿瘤的新观点。
铜是必需酶的辅助因子,但细胞需维持稳态机制,细胞内铜浓度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以防止细胞内铜的积累产生毒性。铜离子载体是一种结合铜的小分子,将铜输送到细胞中,因此是研究铜毒性的有用工具。多种证据表明,铜离子载体诱导细胞死亡的机制涉及细胞内铜的积累,而不是小分子伴侣本身的作用。

研究人员前期开展大量工作在489个细胞系中检测了1448个载铜药物对每种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发现这些载铜药物均能杀伤细胞(Fig-1A)。而后他们单独使用强效铜离子载体 Elesclomol,研究铜离子所介导的细胞死亡机制。

结果发现单独使用Elesclomol对细胞的生长并不会产生太显著的影响,加入其他金属,例如铁钴锌镍等也不影响细胞生长,只有当铜离子加入并在细胞内积累,细胞生长作用才会被显著抑制(Fig-1B)。紧接着,研究者想探究铜离子载体介导的细胞死亡是否受到调节,以及短期暴露是否会导致后续的细胞毒性。他们用浓度低至40 nM的铜离子载体Elescloplat脉冲处理细胞仅2小时,导致细胞内铜水平增加后,并在24小时后触发细胞死亡(Fig1C)这一结果表明,铜介导的细胞死亡确实能受到调控。
为了证实铜离子载体诱导的细胞死亡是一种新的细胞死亡途径,明显区别于传统死亡方式(凋亡,铁死亡,坏死),Elesclomol诱导的细胞死亡既不涉及细胞凋亡的标志caspase-3活性的切割,也不涉及细胞凋亡的激活(Fig-1D.E)。同样,当细胞凋亡的关键效应因子Bax和BAK1被敲除(Fig-1F)或当细胞与泛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Z-VAD-FMK和Boc-D-FMK)共处理(Fig-1G)时,也可维持电生理杀伤潜力,这再次表明铜诱导的细胞死亡不同于细胞凋亡。此外,用其他已知细胞死亡机制的抑制剂治疗,包括铁生长抑制素-1(ferrostatin-1)、坏死抑制素-1(Necropotosis,necrostatin-1)和氧化应激(N-乙酰半胱氨酸)等,均未能消除铜离子载体诱导的细胞死亡(Fig-1G),表明其机制与已知细胞死亡途径不同(Fig-1H)。

紧接着团队在研究中观察到一个现象,当细胞依赖于线粒体呼吸时,其对铜离子载体的敏感性比进行糖酵解细胞高近1000倍。(Fig-2A)。与对诱导铁死亡的 GPX4 抑制剂 ML162 的敏感性相比,采用抗氧化剂、脂肪酸和线粒体功能抑制剂等干预线粒体功能后,细胞对铜离子载体的敏感性的影响异常明显(Fig-2B)。重要的是,线粒体解聚物FCCP对铜毒性没有影响,表明是线粒体呼吸产生的ATP是铜诱导细胞死亡所必需的(Fig-2C)。同样在缺氧条件下(1%O2)生长的细胞减弱了每个离子载体诱导的细胞死亡的DCOP,而在常氧条件下(21%O2),用HIF脯氨酰羟脯氨酸脱氢酶抑制剂FG-4592加强了缺氧诱导因子(HIF)途径的稳定(Fig-2D),进一步强调细胞线粒体呼吸在介导铜诱导的细胞死亡中的作用。然而,用铜载体处理不会导致基础呼吸或ATP相关呼吸显著减少,但确实显著降低了相对容量(Fig-2E),表明铜不会直接针对电子传递链(ETC),而是只在三羧酸(TCA)循环中发挥作用。在补充实验中研究者使用经Elesclomol脉冲处理的两种细胞的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对铜敏感细胞中TCA 循环相关代谢物明显增加。这些结果表明铜诱导的细胞死亡与线粒体代谢密切关联,进一步阐明铜与TCA循环之间的精确关系(Fig-2F)。
原文转载自公众:芒果师兄聊生信(ID:Mangohometown)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