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疼痛 无须再忍

按:
我一直关注临床学中的疼痛问题【1】。但还是远落后迅速发展的医学进展步伐。
2021年在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课件中,学习了楼尉教授在 “浙江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视频号:338-7)教材后,写下学习感言:“十几年前,亲人晚癌疼痛,按当时的认识水准,用到“三阶梯”治疗方案,比他人领先一步。现在回顾起来,按目前进展的学术理念,癌痛在什么时段,选用哪一级镇痛药,时间把握的火候上,还不够提前,以至亲人呼天抢地疼痛了好一段时间,感到遗憾!(2021-10-15)。
今天学习健康报,2022-04-13(5)《面对疼痛 无须再忍》,临床药师还是要更紧跟一步,学习新知识,新理念,为疼痛患者解除痛苦。
文献:
【1】晚癌镇痛宣教历史资料汇总;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46372506
2022-04-21,辛老师
面对疼痛 无须再忍
健康报,2022-04-13(5)
本报记者 余运西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慢性疼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然而,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出现疼痛情况应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面对慢性疼痛,很多人都不够重视,甚至抱着“忍忍就过去了”的想法。疼痛医学能解决什么问题?疼痛学科的发展又将为患者带来哪些益处?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教授给出了解答。
内涵丰富 综合解决疼痛问题
记者:在大家的印象中,骨科、神经内科、风湿免疫科、肿瘤科、康复科等科室都能解决疼痛相关的问题。疼痛科在应对这方面问题时有何与众不同呢?
张达颖:疼痛医学的内涵很丰富,涉及许多相关学科。疼痛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是当今人们痛苦与失能最常见、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根据《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中国的慢性疼痛患者超过3亿人,并以每年新发1000万~2000万人的速度快速增长。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疼痛患者还将不断增加,慢性疼痛日益成为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疼痛学科在中国经过30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的临床学科,也逐步向诊疗慢性疼痛的平台学科迈进。目前,疼痛科的研究与治疗都已经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形成了学科理论、技术体系与疼痛管理理论体系。
疼痛常与其他疾病并存,也可单独出现,需要我们以专业的态度去对待,以专业的手段去管理。过去那种由不同临床专科零敲碎打、单纯被动应付式的疼痛治疗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与临床需求。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疼痛科借助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本着综合诊断、优化治疗与保护功能结构的理念,已经使许多辗转在多个科室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慢性疼痛及疑难病患者得到了规范诊治。
记者: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症状。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慢性疼痛首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疾病编码。现在很多医院也开设了疼痛科,什么样的患者要到疼痛科首诊呢?
张达颖:国际疼痛学会(IASP)对疼痛是这样定义的: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
如今,疼痛仍是复杂的临床问题。它包括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还和患者生活质量等有密切的联系。
导致疼痛发生的疾病很多。既往临床多关注“疾病”治疗,缺乏对疼痛性疾病的整体管理与干预,导致许多患者的疼痛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而长期疼痛会形成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或中枢性疼痛,使疼痛变得非常剧烈和难以治疗,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降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甚至致残或危及生命。
既往,基于传统理论与技术手段,相关专科在许多慢性疼痛性疾病的治疗上仍存在局限,或要付出较大组织与结构损伤的代价。这对个体、家庭乃至社会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为所有疼痛患者提供综合性诊疗及管理,是疼痛科的职责和使命。就诊于疼痛科的患者,常被各类慢性疼痛性疾病困扰,如各类神经痛,脊柱关节源性疼痛,颈、腰椎间盘病变,退行性骨关节病,癌性疼痛等。
走出误区 疼痛须及时规范治疗
记者:有数据显示,中国是疼痛的“重灾区”,超过90%的人经历过身体疼痛,但仅有28%的人会及时采取行动,甚至有20%的人选择“让时间来治愈疼痛”。我们对于疼痛的认知有哪些不足?
张达颖: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有麻醉科医生开设了疼痛门诊。20世纪5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的医院相继开设了疼痛科,或是建立疼痛研究治疗中心。
基于我国医学发展与管理的特点,面对广大慢性疼痛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的现状,卫生部在2007年7月发布的《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明确提到,要在二级及以上医院设立疼痛科。目前,我国设立疼痛科的二、三级医院有2259家,占被调查的6008家医院的25.5%。这表明,我国的疼痛诊疗学科还不够普及,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我国疼痛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的理论、技术和学科管理体系。但学科总体规模相对较小,各地发展不均衡,规范性、服务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社会对疼痛性疾病的认知需要转变,要认识到疼痛科可从功能及病理方面入手,治疗、控制疼痛。要远离“疼痛忍忍就过去了”“对症看疼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等误区,很多疼痛性疾病通过及时、规范治疗,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
构建体系 发展更需多方发力
记者:对于改变社会对疼痛的认知,改变慢性疼痛治疗不足的情况,您有哪些设想?
张达颖:慢性疼痛已逐渐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人口总数近14%,加之人们工作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疼痛呈高发态势。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未雨绸缪,加大疼痛学科建设力度与投入,在慢性疼痛研究与预防、综合诊断与管理、技术创新与优化治疗、功能康复等方面,制定系统规划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一,摸清“家底”,为正确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第二,强化措施,加强慢性疼痛预防体系、诊疗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做好参谋,推动慢性疼痛治疗药物及技术纳入医保范畴。
第四,注重功能康复,帮助疼痛患者重返工作,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第五,做好信息化管理,建立疼痛学科数据库,为国家健康政策服务。
第六,推动对慢性疼痛发病机制和诊疗技术研究,普及慢性疼痛防治知识,使广大慢性疼痛患者能早防、早治、早日康复。
我们也呼吁,在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起有效的疼痛管理体系,即疼痛诊疗中心平台,联合相关学科构建起针对慢性疼痛临床问题的学科群,专科优势互补、密切配合,开展多学科协同诊治和相关研究。这样才能使慢性疼痛性疾病得到及时、规范和最优的诊治,尤其有助于疑难急重症疼痛患者的救治,提高整体诊疗效果,既方便患者就诊,又能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同时,要加强基层医院疼痛专业人员的培养,在全科医生培训中,开展疼痛诊疗相关基础知识的教育培训,大力提高基层及社区医疗机构的慢性疼痛诊疗能力和管理水平。二级以上医院的疼痛科可以和基层医疗机构组成医联体,从疼痛筛查、诊断、评估、治疗、康复等方面,对疼痛患者进行全周期管理。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