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分享丨乳腺超声检查及报告总结
上次发文没有添加BI-RADS分级系统,今天补上,做进一步补充!
上图

(一)超声检查流程
高频线阵探头,根据病灶水平、大小调节声束聚焦范围和增益,选择浅表器官或乳腺预设置,以获得清晰灰阶图像的同时有足够的对比度来鉴别肿块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细微的回声差异。
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乳腺和腋窝,双手上举至头部使乳腺组织贴紧胸壁而减少病灶的滑动。检查者以横切与纵切或放射状与反放射状全面扫查乳房。扫查区域需存在部分重叠,并且包括乳晕及腋下。
理论上放射状切面是分析可疑病灶的最佳切面。图像的存储需包括患者的信息如医疗记录号码、年龄、性别,检查日期,设备的名称及设置、检查乳腺的方向、钟面式的标记及探头的切面位置标记、病灶距离乳头中央的距离。对于可疑病灶应该至少记录两个不同的切面的声像。
(二)乳腺影像专业术语词典
1.组织构成:不同组织构成影响影像学检查灵敏度。
均匀背景回声-脂肪:乳腺大部分为脂肪小叶和支持结构的均一高回声带。
均匀背景回声-纤维腺体:一层较厚的均匀高回声,位于较薄的脂肪小叶低回声层的下方
不均匀背景回声:局部或弥漫不均匀,表现为多发小范围回声增高或减低区。见于年轻女性。
我国女性多表现为均匀背景回声-纤维腺体。
不同组织构成的具体临床意义有待研究。
2.肿块(Mass) 使用二维超声应该在两个不同的观察切面能显示的占位性病变;使用三维容积成像技术应该在三个不同的观察切面显示。并且能与正常解剖结构如肋骨、脂肪小叶相区分。从肿块形态、方位、边缘、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周围组织变化及钙化等超声征象来统一评价乳腺肿块,
肿块的形态(Mass shape)圆形为前后径与横径相等的球形或环形;椭圆形为横径大于前后径,可以含有 2-3 个轻微的波状起伏即轻微小分叶或大分叶,但是如果连续分叶多余 3 个则为不规则形;不规则形非圆形,也非椭圆形。
方位(Orientation) 以皮肤为参照,平行为肿块长轴与皮肤平行(宽径大于前后径,水平位);非平行为肿块长轴与皮肤不平行(前后径大于宽,垂直位)。这是超声检查特有的特征,文献报道,平行方位的肿块更倾向于良性,当肿块方位为非平行和纵横比>1 的肿块极少为良性病灶。但是需要引起注意,很大一部分恶性病灶也表现为平行而不是非平行。
边缘(Margin)病灶的全部边缘明确或锐利,与周围相邻组织间有一个清楚的界限定为边缘清晰;肿块的任何部分呈边缘模糊、成角、微小分叶、毛刺定义为边缘不清晰,不同边缘特征可同时存在。在边缘的任何部分,肿块和周围组织无明确界限定义为边缘模糊;肿块部分或全部边缘有锐利的角度,通常是形成锐角,定义为边缘成角;边缘有大于 3 个的微小波动定义为微小分叶;从肿块边缘呈放射状突出的锐利线状物定义为边缘毛刺。
边界(Boundary)边界指病灶与周围组织间的过渡带,病灶与周围组织之间分界线锐利定为边界锐利;病灶和周围组织之间没有明显截然的分界线,而是增厚的强回声过渡带定为回声晕,是某些癌肿或脓肿的伴随特点。2013 年 BI-RADS-US(第二版)删除了该项描述,因为高回声带普遍存在,被认为没有诊断意义。
内部回声类型(Internal echopattern)以皮下脂肪组织回声为参照,肿块内部没有回声定义为无回声;肿块内部回声低于皮下脂肪组织定义为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强度与脂肪组织相等定为等回声;肿块内部回声较脂肪组织回声强,与乳腺纤维腺体组织回声相近定义为高回声;肿块内部包含无回声成分(囊性或液性)亦包含有回声成分(实性)定为囊实性混合回声;实性肿块内部存在各种回声模式的混合定义为不均匀回声。
后方回声(Posteriorfeatures)肿块后方的回声强度与同样深度相邻组织的回声强度无差异,无后方声影和回声增强定为后方回声无改变;后方的回声强度大于同一深度的相邻组织定为后方回声增强,当超声波通过声衰减很小的软组织时肿物深部出现圆柱形区域内回声增强,利用后方回声增强效应可以鉴别液性与实性病变;当超声波遇到强反射、声衰减和声吸收很大的组织时,超声波不能达到这些组织的后方,因此在其后方出现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定为后方声影(不包括边缘声影),声影与纤维化有关,而与是否伴随潜在癌肿无关,术后瘢痕、含纤维成分的乳腺病、伴结缔组织反应性增生的癌肿后方会回声显示声影,有助于诊断;肿块后方回声类型超过一种定为混合性后方回声,如一个伴有大钙化的纤维瘤,钙化后方声影,同时非钙化区后方回声增强,也可见处于变化中的病变,如血肿早期后方回声增强、液体吸收、瘢痕形成时后方声影。
3.钙化(calcification) 超声检查显示钙化的灵敏度低于乳腺 X 线检查,但可以识别钙化灶,特别是肿块内部的钙化灶。2013 年 BI-RADS-US(第二版)删除了粗钙化和微钙化的描述。低回声肿块内的小斑点强回声较在大块纤维腺体组织内明显,由于微小钙化在声束中占据的部分太小,除非微小钙化数目较多或聚集得很紧密为散在或簇状分布的点状强回声,或是每个钙化都较粗大,否则不会造成声波衰减;超声不易发现肿块外的位于脂肪或纤维腺体组织内的钙化;导管内钙化。
4.相关特征(Associatedfeatures)
导管改变:表现为一支或多支导管囊状扩张,包括管径不规则或树枝状扩张,导管延伸至恶性肿块或从恶性肿块向外延伸,或出现导管内肿块、血栓或碎屑。
皮肤改变:包括皮肤增厚和皮肤皱缩,皮肤>2mm和乳晕周围区域、乳房下皱襞皮肤>4mm 定义为皮肤增厚,可表现为局灶性和弥漫性,皮肤表面局部凹陷或出现牵拉不规则定义为皮肤皱缩。2013 年 BI-RADS-US(第二版) 将 Cooper’s 韧带改变归纳到结构紊乱分类中。
水肿:表现为周围组织回声增强,呈网格状。
血管分布:肿块内存在血供;无(或 未探及)血流,肿块部分或全部边缘出现环状血流紧邻病灶处。要注意与对侧正常区或同侧非病变区进行对比观察,CRA 认为任何特定诊断都没有固定的血管分布模式,肿块内少或无血流,也可能与技术因素或压力有关,彩超机器灵敏度设置(壁滤波、量程、彩色增益、探头频率等),用力压迫可以阻断小血管。
BI-RADS-US(第二版)添加了弹性评估,分为质软、质中、质硬,硬度是肿块和周围组织的特征,但是需要和更为重要的形态学征象一同被考虑,进行综合分析。
5.其他特殊征象 指具有特定诊断意义或独特表现的征象。
包括簇生微囊肿,超声表现为病灶由一丛小的无回声灶组成,每灶小于 2-3mm,细分隔,没有明确实性成分。病因多为纤维囊性变,可被评估为 BI-RADS3 级,定期随访,如果有实性成分则需进一步评估或穿刺活检。
复合囊肿超声特征性表现为囊壁不易分辨,囊内均匀低回声无实性成分,可能出现分层现象,囊肿内体液-碎屑平面可随体位变化移动,囊液呈清亮黄色或浑浊绿色,可包含点状高回声,发生位移时会出现回声闪烁征象,如积乳囊肿;皮肤内部或皮肤表面肿物包括皮脂囊肿、表皮包涵囊肿,瘢痕、痣、神经纤维瘤和副乳头,确定肿块至少部分位于皮肤的薄层回声带内很重要。异物可能包括标记夹、线圈、金属线、假体植入、导管套管、与玻璃或金属有关的外伤以及所致植入物。正常淋巴结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椭圆形团块,常呈肾形,中央是高回声淋巴门,周围围绕着薄厚均匀的低回声皮质且两者分界清晰。
乳内淋巴结正常直径 3~10mm, 腋窝淋巴结正常直径<20mm。当淋巴结增大呈圆形或皮质局部或弥漫增厚伴淋巴门缩小、消失或淋巴结内出现微小钙化时,要考虑转移病变及感染、炎性反应、白血病、淋巴瘤、肉芽肿性病变、结缔组织异常;
BI-RADS-US(第二版)增加了如下内容:
单纯囊肿,超声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伴后方回声增强;血管异常包括动静脉畸形及血栓性静脉炎;术后积液;脂肪坏死。
(三)BI-RADS-US 分类标准及处理建议。
0 类(Category 0):评估尚未完成,需要结合历史检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如钼靶、MRI)进一步评估。
BI-RADS 0 类包括以下具体情况,如临床触及肿块,年龄>20岁,超声检查无特征或有可疑征象,需建议行乳腺 X 线检查,其中乳腺疼痛是自觉症状,不纳入临床有体征者,按临床无体征的检查流程。以(病理性)乳头溢液等临床征象表现,超声检查无征象。乳腺癌保乳术后形成瘢痕与复发病灶需要鉴别时,而超声及 X 线检查均无特征,需建议行乳腺 MRI 检查。临床触诊乳腺局部较正常腺体明显增厚的边界不清,大小难以测定的区域。
1 类(Category 1):阴性(negative),超声上无异常发现。乳腺超声显示乳腺结构清晰,腺体内无肿块、无结构异常、无微钙化,腺体表面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未见增厚;如果发现有乳内淋巴结、腋前淋巴结,但淋巴结形态无异常,显示淋巴门,均视为正常淋巴结,也属于 1 级。建议常规体检,1 年 1 次。研究表明,超声检查与乳腺 X 线检查结果均为阴性者其恶性的危险性小于 2%。
2 类(Category 2)良性发现(benign finding),基本上可以排除恶性,可无需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建议定期随访,根据年龄及临床表现 6 个月到 1 年复检 1 次。
BI-RADS 2 级包括以下具体情况,如乳腺超声显示单纯囊肿、积乳囊肿、年龄在 25 岁~39 岁的长期随访后稳定无变化的考虑为纤维腺瘤的病变、年龄<25 岁首次超声检查考虑为纤维腺瘤的病变、致密型乳腺组织中发现的脂肪小叶、乳腺假体植入术后、乳腺癌保乳术后形成的恒定不变的术后疤痕改变、乳腺良性肿块剔除术后首次和多次复查手术部位结构欠规则。其中超声诊断大于 5mm 乳腺囊肿的准确性接近 100%,其典型超声表现为呈类圆形或轻微分叶的无回声伴后方回声增强。
3 类(Category 3)可能良性发现(probably benign finding),其恶性的危险性小于 2%,建议短期随访,3~6 个月 1 次或继续检测至少 2 年。稳定的病变可再次分级为 2 级;若肿块增大,向恶性征象变化分级为 4 级,建议活检。
BI-RADS 3 级包括以下具体情况,如年龄在 25 岁~39 岁的首次超声检查发现椭圆形、边界清晰、纵横比<1,考虑为纤维腺瘤可能性大的病变。多发性复杂囊肿或成串排列的簇状小囊肿。怀孕期发现的病灶、患者要求、考虑行激素替代疗法、有家庭及个人高危因素、可能无法坚持定期复查的患者可以进行病理穿刺。
4 类(Category 4)可疑恶性(suspicious abnormality),因此类病灶不符合纤维腺瘤和其良性病变的超声声像,没有典型的癌症的全部特征,但是具有恶性的可能性。恶性风险在 3%~94%,建议组织病理学检查。
分为三类包括:4a 类(Category 4a)属于低度可疑恶性病灶,3%~10%恶性危险,可触摸到的部分边界清楚的实性肿块,如 40 岁以上超声良性征象的实性肿块病变;4B 类 (Category 4B)属于中度可疑恶性病灶,11%~50%恶性危险,乳腺超声显示:边界部分浸润的肿块或脂肪坏死;4C 类(Category 4C)属于病灶恶性可能较高, 51%~94%恶性危险, 乳腺超声显示:形态不规则、边缘浸润的实性肿块和簇状分布的细小微钙化。
4 类情况还有复合囊肿伴有实性部分(厚壁/分隔),体积增大或含有囊性成分的考虑纤维瘤病变。
5 类:高度提示恶性,有≥95%的恶性危险,几乎可以认定为恶性病灶,应采取适当的临床治疗措施。乳腺超声显示病灶具有典型的癌症的声像图特点:形态非圆形及椭圆形,纵横比>1,边界表现为模糊、微小分叶、成角或毛刺,有散在或簇状微钙化,后方有不规则的回声衰减,相关征象(Copper’s 韧带变直增厚、皮肤水肿、皮肤凹陷呈“酒窝征”、乳腺正常结构分层中断或消失),肿块内部或边缘有血流信号。符合以上征象中的 3 条或 3 条以上者应该归为该类。
6 类(Category 6)活检证实的恶性(known biopsy-proven malignancy),但尚未接受外科切除、放化疗、或全乳切除术等,做治疗前评价或监测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影像学改变。
(四)报告系统
超声报告书写内容包括:临床病史资料。病灶的超声声像图的分析,如大小、定位、形态、方位、边缘、内部回声等,至少在两个切面测量病灶的大小,必要时测量 3 个切面。使用表盘定位系统详细说明病灶的位置,注明乳腺方向及病灶距离乳头及距离皮肤的距离。患者检查所采用的不同影像学检查的类型与顺序。与临床体征、钼靶、MRI 相参照。根据超声 BI-RADS 专业词典按 1~6 类对病灶进行最终的整体评估。提出临床处理建议。对比既往检查及分析患者基本情况(年龄、高危因素、治疗史)可考虑重现调整分级。遵循 BI-RADS 的规定不仅使影像医师在患者现有资料基础上遵循更合理的操作程序,而且为影像医师规范统一地进行图像报告提供了质量保证,还可以对每一分类的患者提供临床诊疗建议,指导临床医师做出适应患者需要的最安全最有效的处置。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有助于患者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例如对可能为恶性的肿瘤通过组织活检来减少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并且该系统便利了超声和钼靶、MRI 等影像技术之间以及和临床之间的交流,具有使用与推广价值。另外,只有在经验积累和细致认真地回顾性分析基础上不断更新才能够建立一个更为准确的超声图像特征描述和报告系统,为超声诊断乳腺肿瘤提供强有力的辅助。
报告参考:

本文首发于本人公众号!超人超话!欢迎关注!
时间紧迫,略有潦草,仅供初学者及大众了解!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