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致全可视脊柱内镜技术初学者

骨科医师 · 发布于 2022-03-12 · 来自 Android · IP 河北河北
2558 浏览
推荐、达人点赞 等 3 项荣誉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23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我今天做了一台L4/5 侧入路的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患者病史2年,急性加重3天,1区和2区都是包裹性的间盘突出,纤维环有钙化,4区呢,椎间孔外有一个较大的髓核脱除,压迫了L4的出口根。

img


img


img

自己回过头来看我今天的手术,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问题。一个是我的套管偏腹侧和尾侧,导致我的第一锯落脚到了上关节突基底和横突的交界区,就是环进了椎弓根,术中发现已经很深了,还没有环透,掰断骨头以后,发现是松质骨。此时,我就知道自己的定位太靠尾端了。然后就往头侧探查,寻找上关节突的体部和尖部。

  另外,为了取出极外侧脱出髓核的方便,套管本身的定位靠腹靠外,这就导致套管容易碰着向前外侧发出的出口根。然后我就沿着上关节突,尽可能地寻找它的尖部和它的体部,在这个过程中去掉了关节突的腹侧,但是没有看见下关节突,就说明关节突的去掉的不是很多,而且没那么靠背。所以,刚开始学习全可视技术,新手要注意定位。宁可往背侧一点,不要太靠腹侧,这是和以往的TESSYS技术和Beith技术有着很大的不同。全可视技术需要显露上关节突,做关节突切除,过程比以往的技术会多一些步骤,对初学者可能会增加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出血的概率。在去除关节突的过程中,容易触及两个容易出血的解剖结构,分别是出口根的伴行血管,和关节突背侧肌肉腹侧的一些营养血管。相对而言,上关节突的腹侧,这个地方是比较安全的,除了纤维环表面的营养血管以外,一般没有什么太大的血管,但靠尾端可能会触及到上关节突的基底和横突交界区,这个地方有一些滋养血管,受伤后出血比较凶猛。

   新手们一定要每做一台,有一台的水平,每一台都要积累一些经验。或许前几台做的不是非常的顺利,但是一定要坚持下去,不断查缺补漏,积累自己的经验。比如说,对出血的处理,镜下止血的技巧,这是内镜手术的基本功,我在做第5例的时候,已经可以从容地应对镜下的各种出血。此外,脊柱内镜手术的新手们,要重视对镜下解剖标志的识别,这是开展脊柱内镜手术的基础。虽然我参加了几百台开放的脊柱手术,对颈胸腰的大体解剖已经十分熟悉,但在镜下,这些解剖结构在放大几倍以后显的明显不一样,太过清晰而变得比较陌生,镜下和肉眼的直观感受是不一样的。镜下的这些解剖结构一定要逐渐地适应和学习。比如今天的侧路手术,套管的落脚点在椎弓根上,所以镜下显示的肌肉十分丰富,而在关节突的背侧才有一些肌肉,关节突的腹侧仅有很少的肌肉附着,如果肌肉过于丰富要考虑是不是套管位置靠背或靠尾端。这是今天的经验教训之一。经验教训之二,在显露上关节突以后,应该向背侧充分地显露,要把上关节突的腹侧的一部分骨质去掉,去完了以后,才能显露内侧和下方行走的行走根和硬膜囊。如果只是显露3区和2区的外侧一部分,去掉腹侧的少量关节突,就足够了,不应去掉过多上关节突甚至显露关节面及下关节突。如果要完全显露神经根的背侧及硬膜,就应该更多地去掉上关节突直至显露关节面及下关节突。所以,一定要在这个手术当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根据手术目的把握在哪儿去除上关节突、去除多少。第三条,就是对上关节突头端的出口根及其伴随血管,要特别注意保护,对于椎间隙明显狭窄的患者,上关节突尖部距离出口根的背根神经节显著变小,这时头脑中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旦用环锯误伤了出口根的伴行血管(尤其是伴行动脉),出血比较凶猛,不太容易止血。在本人撰写的其他文章中,已经谈及了镜下容易出血的其他几个位置,包括硬膜腹侧的静脉丛、关节突背侧肌肉的血管及上关节突基底及横突根部的血管,在这些位置操作之前,应充分止血。第四,工作套管放置好后,下镜子操作的位置未必是开始套管放置的位置(透视位置),因为咱们的手柄稍微一动,操作位置就会发生改变。所以,透视定好位后,一定要记清套管的位置和角度,在操作之前,不要改变套管的方向,要在透视位置进行操作。这也是经验教训。

  最后,对于纤维环的处理,术前应仔细研读核磁,判断有无纤维环破口导致髓核脱出。术中应仔细寻找突出位置的边界,观察有无纤维环破口,如果找到破口,应在取除脱出的髓核基础上,通过纤维环破口取出剩余变性的髓核。如果未见纤维环破口,没有脱出的髓核,应该在3区或更外位置打开纤维环,在保留1区和2区的纤维环的基础上,将纤维环腹侧变性的髓核摘除。若有纤维环钙化,应打薄,变薄变软的纤维环不会对神经组织造成压迫。若1区和2区的纤维环没有破口,而在术中进行开口摘除髓核,会显著增加术后髓核再次突出的风险。

  再以今天这个患者为例,在完成背侧减压以后,神经根的波动已经十分不错,腹侧要进行充分探查,如果没有脱出的髓核,应该考虑及时终止手术。而我所了解的情况是,大多数大夫见到纤维环明显膨出的地方,即在此位置进行纤维环破口,虽然把纤维环拿掉,可以更完整地显露神经根及硬膜,减压更充分,其实这样做可能增加了患者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的风险。

  而对于单纯的极外侧的突出,最好还是采取靶点穿刺。侧位上,置管在关节突水平及下位椎弓根的上方,正位应在四区就是突出的位置(椎间孔外),出口根的下方。这样处理极外侧的靶点穿刺,在矢状面可能是朝向头端的,而不是朝向尾端的,因为朝向尾端的脱出,几乎压迫不到出口根。在寻找极外侧的的突出时,可以沿着出口根找,但由于套管的牵拉,患者可能会十分疼痛或麻木,难以忍受;也可以沿着椎间盘的纤维环向外找,往往能看到脱出的髓核和纤维环破口。最后,有时候由于骨质去除的不够,45°髓核钳和椎板咬骨钳并不能有效地去除残留的黄韧带,这时候弹簧钳和镜下骨凿可能更加有效。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新手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第一,置管位置透视满意后,不要变动套管的位置和方向。第二,要快速的显露关节突,尖部、腹侧、基底及其和横突的交界。我们宁可往背侧一些,多去掉一些关节突,也不要太靠头端或尾端。而有T氏技术基础的同仁们,往往在操作的时候,容易靠腹侧,这样就容易出现关节去除不足,如果旁开距离又不够大的话,是很难显露行走根和硬膜囊的,且由于出口根发出后向腹侧和下外侧走形,这个时候套管可能会触及到出口根引发不适的症状,影响操作和判断。第三,我建议第一锯去掉上关节突的体部腹侧,这儿血供少,不容易出血,更容易鉴别所操作的位置,显露纤维环。为下面去掉上关节突的尖部和底部奠定基础。目前全可视技术旁开距离腰4/5不能超过12cm,如果已超过12公分,直接奔着椎间盘去比去除背侧关节突或许更为方便。如果旁开过大,很难顶到关节突的背侧,所以较大的旁开,会使得关节突去除的过少,意味着在去掉这个关节突以后,你还是不能看见行走根。如果去掉太多的关节突(1/2以上,显露关节面和下关节突),会影响手术阶段脊柱运动单元的稳定性。所以,开展全可视技术旁开距离一定不要太大。L4/5旁开控制在10cm左右,L5/S1旁开控制在8cm左右。

10 59 1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0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