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关闭全层眼睑缺损的对角线睑板缝合技术Sine睑缘缝合



Diagonal Tarsal Suture Technique Sine Marginal Sutures for Closure of Full-Thickness Eyelid Defects
用来关闭全层眼睑缺损的对角线睑板缝合技术Sine睑缘缝合
Andrea Willey, m.d., Richard H. Caesar, m.d.
目的:睑板的精确对合和睑缘的精确对齐是保证眼睑无缝修复和避免睑缘切迹的必要条件。作者提出了一种简单可靠的技术,该技术在x、y和z轴上牢固地对合并精准地对位睑缘,避免了睑缘缝线的需要。
方法:回顾2003年至2012年所有采用对角线缝合技术修复睑缘全层缺损的患者的电子病历。
结果:在过去9年652例手术中发生切迹9例,而这些均与感染有关。
结论:对角线睑板缝合技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修复全层缺损的方法,患者满意度高。
睑缘缺损的修复仍然是眼重建的基本技术,用于一期伤口闭合和涉及后层的复杂的重建。睑板的精准对位和睑缘的精确对齐是保证眼睑无缝修复和避免睑缘切迹的必要条件。传统的直接眼睑闭合技术包括前、后层分层修复和1~3针睑缘缝线对齐睑缘。1-3已经提出了许多改进方法,用以优化手术结果,最大限度地减少角膜刺激和与睑缘缝线相关的患者不适。4-9
方法和结果
根据《赫尔辛基宣言》和《健康保险可携性和责任法案》的原则,我们对2003年至2012年期间使用对角线缝合技术的包括修复睑缘全层缺损的所有接受过重建手术的患者的电子病历(Medisoft EPR)进行了回顾性审计。在9年的时间里,使用对角线睑板缝合技术进行了652例重建。患者中男性359例,女性293例,年龄20-101岁(平均67岁)。9例(1.4%)裂开,均与感染有关。在无感染的情况下没有切迹发生。
手术技术
使用带 P-3缝针的6-0 polyglactin缝线缝置睑板关键缝线(图1和2),在睑缘下大约2mm处将其穿入睑板前表面,沿对角线穿行睑板,刚好在睑板后部顶端的结膜边缘下穿出。睑板缝线的出针点与对侧睑板边缘的入针点精确匹配,然后是对角缝合模式并在对侧睑板对应处出针。在关键对角线缝合下面以传统的方式平行睑缘缝置第二针水平睑板缝合。然后从刚好睫毛线下方处开始使用简单的连续缝合(带P-3缝针的6-0 prolene缝线)闭合前层,(图3-5)(视频,补充数字内容1,可在http://links.lww.com/IOP/A66获得)。


图1。眼睑一期闭合,显示关键对角线睑板缝合线的入、出点和下方2mm的标准水平睑板缝合线。关键对角线睑板缝合线在距睑缘下约2mm处从前面进入睑板,沿对角线穿过睑板,并在睑板后部顶端的结膜边缘下穿出。

图2。关键对角线睑板缝合刚好在结膜边缘内侧的睑板后侧面的顶点处穿出。这种缝合线的准确缝置使得睑缘精确对齐。

图3。Mohs术后眼睑缺损,睑缘向内倾斜以支持伤口外翻。

图4。用对角线睑板sine睑缘缝合技术缝合之后下睑缘牢固对合。

图5。采用对角线睑板sine睑缘缝合技术缝合3个月后的下睑缘。
讨论
避免睑缘切迹的最关键因素是深层睑板缝线的放置,以便在伤口愈合和瘢痕收缩时张力最小化。然后使用睑缘缝线,以确保睑缘表面的对齐,并避免可见的不一致,包括睫毛线。经典的一期眼睑闭合方法是在灰线、睑板和睫毛线处采用3根睑缘缝合线。2然而,现在文献主张的关键睑缘缝线通过睑板腺开口被缝置在睑板,实现了对位和安全,承认了这个概念,即虽然灰色线是一个可靠的可见标志,但它是一种弱的外科分裂层面,而不是适合缝线缝置的稳定结构。4最新的改进描述了通过睑板腺开口在睑板深部和睑缘使用可吸收缝线,4-9包括在睑板内使用埋藏垂直褥式缝合。5-7
作者描述了一种简单而可靠的技术,精确地对齐和坚定地对合睑缘,同时避免了睑缘缝合的需要。在关键对角线睑板缝合中,大量的睑板与睑板沿x、y和z轴对合在一起,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因此即便是对于较大的缺陷(图5),可能导致睑缘切迹的张力将被最小化。将关键对角缝合线置于后部睑板的最顶端的固定点,可以精确对齐睑缘,而完全不需要睑缘缝合线。作者在过去的9年里使用对角线睑板缝合技术进行了652例修复。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没有切迹的发生率。对角线缝合技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修复眼睑全层缺损的方法,患者满意度较高。
参考
1. Mustarde’ JC. Repair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Orbital Region. London and Edinburgh: E & S Livingstone Ltd., 1966:100–4.
2. Tanenbaum M, McCord CD, Nunery WR. Oculoplastic Surgery. 2nd ed. New York, NY: Raven Press, 1987:93–115.
3. Fox S. Ophthalmic Plastic Surgery.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1976:121–8, 171–80, 184–93.
4. Divine RD, Anderson RL. Techniques in eyelid wound closure. Ophthalmic Surg 1982;13:283–7.
5. Perry JD, Aguilar CL, Kuchtey R. Modified vertical mattress technique for eyelid margin repair. Dermatol Surg 2004;30(12 Pt 2):1580–2.
6. Burroughs JR, Soparkar CN, Patrinely JR. The buried vertical mattress: a simplified technique for eyelid margin repair. Ophthal Plast Reconstr Surg 2003;19:323–4.
7. Custer PL, Vick V. Repair of marginal eyelid defects with 7-0 chromic sutures. Ophthal Plast Reconstr Surg 2006;22:256–8.
8. Devoto MH, Kersten RC, Teske SA, et al. Simplified technique for eyelid margin repair. Arch Ophthalmol 1997;115:566–7.
9. Ali SN, Budny PG. “Minding the ends”: a simple technique for repair of lower eyelid lacerations. Emerg Med J 2004;21:263.
以上内翻翻译自Willey A, Caesar RH. Diagonal tarsal suture technique sine marginal sutures for closure of full-thickness eyelid defects. Ophthalmic Plast Reconstr Surg. 2013 Mar-Apr;29(2):137-8. doi: 10.1097/IOP.0b013e31827f5ab4. PMID: 23470517.
最后编辑于 2022-03-03 · 浏览 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