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挑战:这种疾病很容易被误诊为瘢痕疙瘩(答案已公布)

发布于 2022-02-28 · 浏览 1.0 万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6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坚持xs 已点赞

基本信息:女性,42岁。

简要病史:患者因双下肢褐色坚实结节就诊。患者诉双下肢曾被昆虫叮咬,叮咬部位逐渐出现结节。曾被皮肤科医师诊断「瘢痕疙瘩」,给予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和和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控制欠佳,结节未软化或缩小。

患者再次往瘢痕疙瘩专科就诊,查体可见:双膝、右胫骨区、左足背、右跟骨区及左足外侧深褐色结节(见图 1A),部分结节呈圆形,与通常的瘢痕疙瘩不同。再次诊断为瘢痕疙瘩,予以全麻下切除结节,随后放疗一次。

img

图 1 a 双下肢散在深褐色结节,b-c 术中皮瓣设计,术后即刻,d 术后 6 月

组织病理检查回示: 真皮出现硬化结节,胶原纤维增多,血管壁周围炎细胞浸润,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见核尘,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见图 2)

img

图 2 胶原纤维增多,血管壁周围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核尘,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考虑什么诊断,并说出你的诊断依据?

凡答案正确者,均奖励 5 丁当。如果诊断依据条理清晰,奖励翻倍。答案 3天后公布。

---------0303更新---------

诊断:持久性隆起性红斑。随访观察 6 月,无复发。

持久性隆起性红斑(erythema elevatum diutinum,EED)临床相对少见,容易误诊为多形红斑、环状肉芽肿、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等,发生于摩擦部位的EED还需与瘢痕疙瘩鉴别。

病例学习

EED 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慢性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由 Hutchinson 于 1878 年首先报道。本病病因不清,目前认为系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管壁,激活补体,导致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血管的损伤,即 III型超敏反应。

临床表现为持久性无痛性的紫色、红棕色或酒红色的丘疹、斑块、结节,质地坚实类似于瘢痕疙瘩,一般皮损处无症状,但也可出现疼痛或瘙痒。皮损分布具有很高的特征性, 即对称性地位于四肢伸侧, 尤其是肘膝关节伸侧和手足背侧。

组织病理主要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嗜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多核尘,血管周围真皮纤维化。

治疗方面,首选氨苯砜。氨苯砜治疗 EED 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它能抑制中性粒细胞在真皮层的积聚。此外,糖皮质激素被用作二线治疗。手术切除也是可行的选择。

通常,瘢痕疙瘩通过病史、形态和触诊能够诊断。瘢痕疙瘩治疗前不需要常规病理检查,所以,当 EED 临床表现类似于瘢痕疙瘩时,容易误诊为瘢痕疙瘩而误治,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准确将二者鉴别。

本病例患者皮疹呈褐色,隆起,表面光滑,质地坚实,且患者诉发生于蚊虫叮咬后,两次误诊为瘢痕疙瘩,第二次误诊后,予以结节完全切除,并接受辅助放疗。病理检查结果回示才确诊为 EED。提示摩擦部位出现瘢痕疙瘩样损害,需考虑到 EED 的可能。

参考文献:Awan BE, Noda Y, Yabuno Y, et al. A Case of Erythema Elevatum Diutinum (EED) Exhibiting A Keloid-Like Appearance. Dermatol Ther (Heidelb). 2021;11(6):2235-2240.


------------------------------

上期病例挑战答案已公布,可关注下方专栏 皮肤病例挑战

病例挑战:单趾肥厚性纵行黑甲(答案已公布)

最后编辑于 2022-03-03 · 浏览 1.0 万

79 21 50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79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