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扶阳必须从太阴入手,方得根本?

夫人之身体,腹内本也,血气充实而温暖也。
从这一句话就能看出,它要讲到太阴病了,因为太阴病针对的就是腹内脾胃的功能状态。人的腹内就是太阴,而且他说是本。从这一点上也可以引申出,我们经方扶阳是以扶太阴之阳为本的。为什么呢?他说“腹内充实而温暖也”,温暖是因为人体的能量都是通过大动脉到分支、到小动脉、到毛细血管。而腹部正是这个心脏分出主动脉循行和血供最丰富的地方。同时,胃肠粘膜的血供也是最丰富的,肠系膜上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供血,血供也是很丰富的。之所以表现为温暖,就是因为血供丰富的原因,所以说“血气充实”。
此充实还有另外的意义,我们运用腹诊可以衡量一个人正气的虚实,体质的强弱。我们按病人的腹部,如果是充实的、有力的,我们就认为这个人正气比较足;相反如果腹部是虚软的、感觉也是迟钝的、局部感觉是发凉的,我们就说这个人阳气比较虚。这一点是经方诊断和治疗的根本,所以说,“腹内本也”。温暖就说明血供丰富,血气充实也是说明血供丰富,在古代则一句话概括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占据腹腔容积的是小肠,它通过小肠绒毛吸收营养物质,是人体内消化吸收最重要的器官,绒毛内布满了成网状的微血管,所以小肠的血供是最丰富的。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心火和小肠火互为表里,在生理状态下互为补充,在病理状态下互相影响。心火为君火,小肠为相火,小肠的系膜属于三焦网膜系统该网膜系统与心包相连,从而互相游移,这是它们的结构基础。小肠相火对腐熟水谷是非常有帮助的,心火下移就可以不断地资助小肠之火来腐熟水谷。心与小肠相表里还有一个原因,心是赤色的,在五行属火,而小肠因为血供丰富,也是红色的,所以二者同属于火而互为表里。
“腹内本也,血气充实而温暖也”。言下之意,如果腹内血气不充实、不温暖,那么人之根本就会受到威胁。所以,我们经方扶阳体系里,保持太阴足够的阳气是最重要的一个治疗原则。在治疗虚证的时候,也必须以从太阴入手为主,扶阳也要从太阴入手扶阳。
我们不要把经方扶阳境的扶阳和命门学说中的扶肾阳相混淆,因为张景岳、赵献可等人也讲扶阳,但他们扶的是肾阳,是命门真火,这个属于奇恒涤络境的范畴,和经方扶阳境所扶之阳不同。经方扶阳所谓的扶阳就是指扶脾阳,即纠正太阴病的脾阳不足。
如果一个人,他生命到了尽头,没有气了,四肢也凉了,如果我们摸他的身体的话,最先凉的一定是四肢、头面,最后凉的一定心口,所以腹内是阳气的根本是毋容置疑的。人体内的阳气都是从腹内输布散发到全身,这就是阳气正常的一个运行状态。如果逆着这个趋势,就叫做逆;如果顺着这个趋势,就叫做进。这就像一个国家,国家实力强盛,那么就能以腹地、首都方源源不断地推动全国的经济发展,无论是粮食储备、还是武器储备,都应该是越接近腹地,越要不遗余力地加强。那么外在的表现呢,就是国家的兵力、武装、军事威慑力源源不断地向边境放射,从太阴入手扶阳就是这个道理。
若生病则血气退而为寒,腹满下利,腹自痛,是阴之太甚者,名曰太阴。
“若生病则血气退而为寒”,正常情况下,腹内本来应该是血气充实的、温暖的,若是得了太阴病,腹内的这种常温暖的情况就会出现异常。腹内血气衰退,就是胃肠的血供不足了,微循环功能障碍了,弹性自适应系统的功能衰退了。这叫血气退,退就是衰退的意思。血供不够就无法保持温暖,甚至有畏寒喜暖甚至局部发凉的情况出现。“腹满下利,腹自痛”,这讲的是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腹内温度不够的同时,消化吸收功能自然也会下降,胃肠的张力和蠕动的功能也会下降,这时候胃的降浊也就会受到影响,而出现“食不下,腹满而吐”的情况。脾的升清也受到影响,对水谷的运化功能衰退,那么就会腹满、下利。为什么会“腹自痛”呢,是因为腹内阳气不足,纤维系统就会挛缩,血液循环始瘀滞,不通则痛,就会腹自痛。这整个是一派阳气不够、阴气偏旺的现象,所以说“是阴之太甚者,名曰太阴。”我们之前讲过,阳气就是含有生命活性物质的体液,活性物质和体液必须保持相对的平衡,太阴病因为体液的活性降低,水液相对过剩而呈现“阴之太甚者”,故“名曰太阴”。在经方体系中,太阴就是腹内,腹内的阳气不足了,阴液就相对过剩,水液运化无力停蓄于体内,这个就叫太阴。
外体末也,血气常易退,今即受病,手足寒或背恶寒,其初无下利腹痛之证,是阴病微少者,名曰少阴。
“外体末也”,外体是相对于腹内说的。腹是内,“外体”就是除了腹部内脏以外的头面、四肢、躯干等部位。这些部位的温度和能量,都来自腹内的阳气和血液供应。所以前面说腹内是本,这里说外体是末。因为外体是末,这里的血气本来就是是靠腹内供给的,通过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及各级分支动脉来供给它血液和能量。所以外体的阳气就更容易不足,比如我们怕冷的时候总是四肢最容易怕冷,这就叫“血气常易退”,“退”就是阳气从腹内输送到外体不够的意思。
那么,若外体“血气易退”的情况发生以后,“今即受病”以后,就会表现出“手足寒或背恶寒”。手足是四肢的最末梢,背代表的是躯干的表层,这是血气退时,阳气供应最先受到影响的部位,和手足比较,后背距离腹内相对近一点,所以手足寒更容易发生,也就是所谓的四肢逆冷。腹内本身是产热的,是阳气的来源,所以是本;背部和四肢是接受腹内送来的阳气的,所以是末。外体手足寒、背恶寒,能量供应不足,经脉作为能量运行的通道就会发生挛缩,从而出现疼痛、冷痛的症状。外体得到的腹内输送的阳气不足,但腹内自身的阳气还能勉力支撑的时候,虽然手足寒,背恶寒,但还不会有“下利腹痛之证”,还没有影响到阳气的根本,所以这种情况就叫少阴。少阴病初起不严重的时候,还没影响到腹内,没有形成太阴病,所以说这个阴的程度不重,就是“阴病微少者,名曰少阴”。
在学习太阴、少阴病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点,吉益南涯对太阴和少阴病位的认识,与通常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他把脾胃阳虚导致消化吸收障碍,水液运行失常引起的腹满而吐,腹自痛,下利等病症的称之为太阴。把尚没有引起虚寒腹满下利,腹内阳气尚可支撑,表现为外周的畏寒、肢冷、疼痛的虚寒证,称之为少阴。
这就意味着少阴病在病位上相当于表和半表半里两部分相加。三阴病和三阳病虽然阴阳属性不同,但在病位上存在对应的关系。传统的观点是太阳对少阴,太阴对阳明,少阳对厥阴。但在吉益南涯这里,太阳表和少阳半表半里这两部分全部对应少阴,然后是太阴与阳明相对应,只不过阳明病是实热,太阴病是虚寒。
咱们讲经方六重境的时候也提过吉益南涯是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咱们是认同的,因为厥阴病不单是病位的问题,还有自身冲逆、动风的特点,所以把它单独的提出来,我们开出了救逆降龙境。
另外,需要再强调的是,吉益南涯的体系里, 没有半表半里这一概念,它将其称为“里”,而我们通常说的阳明病,太阴病的里,它称之为“内”。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598